中國詩詞大會已經舉辦五季了,這五季看下來,很多人都發現了一個問題:大會中所考的一些詩歌耳熟能詳,小學生都會背,卻經常難住衆多選手。
例如王安石的《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是小學生必背,然而當問及“曈曈”是什麼意思時,現場居然有75位選手回答錯誤。
這就是典型的隻背詩,卻不解其意。
其實不止是那些參賽選手,有時我們也會犯這樣的錯誤。
就比如《蒹葭》這首愛情詩,想必大家都會很熟悉,但是詩中有些詞,你可能至今沒搞明白。
這首詩出自《詩經·秦風》,關于這首詩的主題曆代争議不休,有人說是在諷刺秦襄公沒有用周禮來治理國家,也有人說是在惋惜人才的求而不得。
從詩中可以看出,“伊人”是詩人想見卻見不到之人,至于是心上人?知交好友?高人隐士?還是周朝舊人,确實是難以肯定。
但如今我們都将它當成愛情詩,而“伊人”就是男子所思念的姑娘。
這個姑娘是何模樣,詩人沒有交代,隻是一直在描寫他追逐姑娘的過程。
很多人因為受瓊瑤所填的歌曲《在水一方》的影響,認為這首詩中的愛情是一場悲劇,然而其實認真分析後,我們會發現其實這首詩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悲涼。
詩歌可分為三個章節,每一章的前幾句都是環境描寫。
“蒹葭”指的是初生的蘆葦,而“蒼蒼”、“萋萋”、“采采”都是用來修飾蘆葦的,有豐美茂盛之意。
“采采”比較好理解,《詩經》很經常用來形容植物的茂盛,例如“采采芣苢”、“采采卷耳”等等。
而“蒼蒼”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顔色,就是深青色,還有一種是和“采采”一樣的意思,兩種解釋都說得通。
至于“萋萋”就經常被人誤解,總以為有“凄涼”之意,其實它的意思和“采采”、“蒼蒼”都是一樣。
就像崔颢的《黃鶴樓》,“芳草萋萋鹦鹉洲”,這裡的“萋萋”也是茂盛之意。
搞清楚了這些形容詞的意思,我們會發現,雖是秋季,但是詩人所營造的環境,一點也不蕭瑟、凄清,反而充滿了生命力。
一切景語皆情語,既然景物如此生機盎然,那麼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自然也就沒那麼悲涼了。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這些是指伊人所在之處,詩人隻知她居住在水邊附近,具體是哪裡并不知道,所以才會“溯洄從之”、“溯遊從之”。
詩人來回上下求索,但是伊人卻始終若隐若現,甚至遙不可及。
很多人因為男主人公始終求而不得,認為這是一場愛情悲劇。
但其實換個角度想,女主人公雖未露面,但她一直都在,而男主人公也一直不曾放棄。
這未嘗不是在歌頌男主人公對愛情的執着。
秦地的民風素來彪悍豪爽,男子固然會因為一直追不上姑娘而怅惘,但卻不會因此陷入悲傷。
全詩無論是從環境描寫,還是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來看,都不像是一場愛情悲劇。
很多人之所以會誤解,一方面是受了《在水一方》的影響,另一方方面可能是誤解了“蒼蒼”、“萋萋”的含義。
不知你認為《蒹葭》是否是一場愛情悲劇?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