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筋動骨一般幾個月恢複?“傷筋動骨一百天,這幾個月你都給我老實在家待着,哪兒都不準去”看着病床上的兒子,陳阿姨又氣又心疼高考結束後他非要和同學出去環島騎行,誰知道和别人的車撞在一起,當時就覺得腿疼得厲害,幾乎不能動彈了到醫院一照X光,發現骨折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傷筋動骨一般幾個月恢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傷筋動骨一百天,這幾個月你都給我老實在家待着,哪兒都不準去!”看着病床上的兒子,陳阿姨又氣又心疼。高考結束後他非要和同學出去環島騎行,誰知道和别人的車撞在一起,當時就覺得腿疼得厲害,幾乎不能動彈了。到醫院一照X光,發現骨折了。
在陳阿姨看來,骨折可是大事,傷筋動骨一百天,這段時間正準備天天熬骨頭湯,讓他老實在家躺着,哪兒都别去。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怎麼能憋得住。沒過多久就想起來走動走動。并且聲稱,不能一直躺着,骨頭都“軟”了。
到底是陳阿姨的經驗之談對養骨更有好處,還是年輕人認為地“動一動,養骨更高效”?傷筋動骨一百天難道真的要躺上100天才行嗎?
傷筋動骨一百天,并非一定要睡滿100天
老一輩人認為,傷到了筋骨,千萬不能亂動,不然很容易再次骨折。要靜養100天才算徹底好了。可事實上,筋骨受傷後,完全靠靜養可不夠。
長時間的卧床靜養,看上去是減少了筋骨二次受傷的風險,但也讓生長出來的新骨頭,失去了得到鍛煉的機會。時間久了,也會更容易帶來肌肉萎縮、關節無力等問題。
骨折後,按照三個步驟養傷,恢複又快又好
骨折後,可以以周為單位,在三個時間段,按照不同的步驟進行養骨,比籠統地概括“傷筋動骨一百天”要好得多。
炎症發作期:第1-3周
剛發生骨折後,患處的骨膜、骨質、骨髓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斷裂。這種病變會導緻骨頭周圍的血管破裂、出血,從而形成腫脹。而在受傷後的2-3周左右,都可能因為體内的細胞再生、纖維組織黏合等産生“血腫機化”
在這一時期,人們需要做的是在石膏、繃帶等幫助下,固定傷口,并且嚴格限制活動,以免導緻受傷的骨骼無法準确地生長起來,帶來感染、出血等損傷。
骨痂形成期:第4-8周
受損的骨細胞重新生長後,就該進入骨痂形成的階段了。新的骨痂形成後,受傷部位能夠在外觀上逐漸恢複正常。往往醫生也會在這個時期拆除石膏。但石膏的拆除并不意味着無須靜養了。
在新骨長出來的時候,仍然是比較脆弱的,内部的骨骼尚未完全恢複。患者仍然應該避免患肢發力,更不建議盲目的下床運動,謹防帶來二次骨折的問題。
骨骼塑形期:第8-12周
受傷大約8周後,骨骼的強度已經逐步恢複,在這段時間如果一直卧床靜養,無法讓骨細胞受到刺激,也可能帶來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等問題。逐步進行簡單的活動和負重,對康複也更有幫助。
由此可見,所謂的“傷筋動骨一百天”,并不是一定要在床上躺100天。按照骨骼自我修複的步驟,進行針對性的養骨,骨折也許好得更快。
骨折後的康複運動,抓住2個關鍵點
首先,進行肌肉鍛煉
在骨折後,肌肉力量很容易随着運動量的減少而逐漸減退。而肌肉訓練,其實就是預防發生肌肉萎縮。用腿部骨折來舉例,受傷後不能随便下地,但是在病床上,可以通過收縮肌肉、放松,重複這個動作來鍛煉肌肉的收縮能力。
這樣的鍛煉能讓人體内的血液盡快循環起來,并且緩解骨折後出現的血腫、腫脹等症狀,預防發生肌肉粘連的問題。
第二點是抗阻力訓練
在進入骨骼塑形期後,就可以适當地進行抗阻力訓練。這一時期,骨折處已經逐漸恢複穩定,能夠承受一定的負重。同樣用下肢骨折來舉例,抗阻力訓練可以先從有支撐物的行走,逐漸改變為無支撐物的行走。
在部分地區還可能會有在水中慢跑等,利用水的阻力,來增強肌肉力量,鍛煉骨骼。而且相比于在陸地上行走,也能因為水的浮力,适當地減輕關節的負重,出現運動損傷的風險也會比較小。
對陳阿姨兒子這樣的年紀來說,讓孩子在骨折後在家靜養100天的做法,實在是有些誇張了。在骨折後,也可以适當的通過肌肉訓練以及抗阻力鍛煉來促進患肢的康複,盡快的恢複到原有的健康水平。
和骨骼強度差、骨密度流失嚴重的中老年人相比,年輕人在發生骨折後,康複所需要的時間相對比較短。但也可能因為掉以輕心,忽視養骨的步驟而出現二次損傷,反而影響病情康複。
“傷筋動骨一百天”雖然有些誇張,倒也讓很多年輕人能老老實實地度過骨折後的前兩個時期,避免過早活動患肢,也能降低發生二次骨折、肌肉損傷的風險。
參考資料:
1、傷筋動骨後,愈合分四步·生命時報·2020-07-03
2、“傷筋動骨100天”就是在床上靜養100天?恢複性鍛煉有必要·科學辟謠·2020-11-13
3、唐利霞. 綜合護理方式在胫腓骨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 《醫藥》, 2022(2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