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孫磊 每經編輯:裴健如
從2019年上海車展首度公開亮相,到2020北京車展展示基于CCA架構(計算與通信架構)打造的各種成果,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以下簡稱華為車BU)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拿出了幾乎全套的智能車解決思路。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每個業務都與華為傳統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業務相關,其現擴展的業務看似很多,但都基于某個原有産業的延伸,滿足智能網聯汽車場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華為車BU是利用華為技術打造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中)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據了解,華為将華為車BU的業務覆蓋範圍劃分為五個部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和智能車雲。目前,華為車BU有4000多人。
“華為今年已經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投入5億美金,而且短期内不會考慮盈利。”徐直軍稱,華為對待每一個産業的态度都有一套邏輯,即從立項開發,到當期盈利,再到累計盈利,平均周期為八年,華為對汽車産業也是有耐心的。
全部技術2022年初“上車”
據徐直軍透露,在華為車BU的五大業務範圍中,智能電動是較為成熟的業務,也是最快與客戶達成合作的業務。目前,華為在電驅動系統、車載電源、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已經推出了量産産品,并且實現了商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8日,華為成立了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而該公司就是從事電驅動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等産品的銷售與服務。“汽車企業會為一個部件成立一個公司,而我們也在學習汽車行業的做法,以後可能還會成立其它公司。”徐直軍說。
在智能駕駛方面,華為車BU在2020北京車展前夕發布了MDC210與MDC610兩款車規級智能駕駛計算平台。其中,MDC210為L2 級自動駕駛提供計算能力;MDC610為L3~L4級自動駕駛車輛提供算力。加之此前發布的MDC600和MDC300,華為車BU目前已有4款智能駕駛計算平台。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智能座艙層面,華為車BU發布了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該方案包含鴻蒙車機OS軟件平台、聯合開發者,開發出行場景應用的鴻蒙車域生态平台,以及包括座艙模組、車載智慧屏和AR-HUD(增強現實-擡頭顯示)在内的智能硬件平台。
偏向軟件端的智能車雲方面,華為車BU則進化到了2.0版本,向其他企業提供自動駕駛雲服務、高精地圖雲服務、車聯網雲服務和V2X雲服務。“利用雲服務,我們可以融合電池機理和數據模型,提前預警車輛的動力電池是否失效,什麼時候失效,能夠提前采取措施。”華為車BU總裁王軍稱。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把去年4月在上海車展上講過的,想做的和正在做的,在今年北京車展展出了實物。不過,這距離使用裝載到車輛上還有一個過程,我們計劃在2022年初将這些成果都裝進車輛中。”徐直軍說。
與客戶打造新商業模式
雖然華為車BU将自身定位于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但徐直軍表示,“其實我們還沒有理解清楚Tier1的含義,客戶有需求,我們就做産品滿足需求。”而不同于其他企業發力于智能汽車領域的一個方面,上述發布的技術成果,展現了華為車BU在智能汽車領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一些企業選擇将所有的計算都集成到一個處理器,華為車BU選擇将計算架構分為智能駕駛域、智能座艙域、智能車控域三部分。“基于車輛的安全性考慮,以及每一個領域的産業發展,我們主張用三個域控制器。”徐直軍說。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有分析認為,不同的域控制器叠代的速度存在差異,所以有必要使用多個域控制器。同時,對于華為車BU供應商的身份而言,使用多個域控制器的方式可以選擇有針對性地為其他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而非統一打包進行銷售。
對此,徐直軍稱:“不同車企,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策略會有不同的選擇。有些車企會完全基于我們提供的平台開發;有些車企選擇與我們聯合開發;有些車企選擇硬件;有些車企選擇軟件。車企的需求并非千篇一律,我們提供多種方式給客戶選擇。”
據了解,華為車BU在組織架構上也進行了劃分。“智能座艙、MDC、自動駕駛以及智能車雲服務分屬不同的部門。OEM廠商進行選擇的時候,每個部件都可以獨立選擇。”徐直軍說。
在與企業合作的同時,華為車BU還嘗試與客戶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在未來的智能汽車中,軟件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因素,而軟件需要不斷叠代,這意味着車企與客戶的合作不再是一錘子買賣。這個過程中,傳統的部件廠商與車企買賣式的商業模式不再适合,必須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模式。”徐直軍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