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在斷掉食物、有充分水資源供給的情況下,最多能堅持7-10天左右。
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水補給,在72小時内,各個器官就會出現嚴重、不可逆轉的損傷。由此可見,水對人體的确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看做是生命的起點。
養生學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應當攝入1500-2000ml左右的水分,如果換算成250ml的杯子,大約就是八杯水左右。
這些水分并不會都被身體吸收利用、消耗,僅僅隻有一部分滿足了各個器官的需求,其餘大部分其實都是被腎髒代謝,最終形成了尿液。
那麼問題來了,有人喝水後就想要小便,有人長時間沒有尿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飲水量的多與少
水分在進入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液再到腎髒的過程,并不是瞬間的事情。有相關研究顯示,水變成尿液最快僅僅隻需要6-8分鐘,最慢則是在120分鐘左右,平均為30~45分鐘。
大量研究調查顯示,人排尿的時間是受到了飲水量多少的影響,如果一次性攝入了大量的水,又或者是在不缺水的情況下大量補水,就會導緻尿意出現;
2、膀胱容量大小
尿液的确是通過腎髒生成的,腎髒中的腎小球有過濾血液的作用,它會攔截下血液中的水分、有害物質和部分可以被身體利用的物質,然後在腎髒内形成原尿。
之後腎小管重新吸收原尿,将原尿濃縮變成尿液,最終随着輸尿管輸送到膀胱内。隻有在膀胱充盈的情況下,人才會産生尿意。因此在臨床看來,一個人膀胱容量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排尿的次數,當然前提時自己沒有刻意憋尿;
3、精神因素
人全身各個系統的工作和活動,其實都是受到了大腦中樞系統的支配,信号傳遞則主要是依靠了神經系統。
如果近期精神過于緊張、有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就可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導緻排尿次數增加、喝水後立刻出現了尿意。而相反的,如果情緒比較放松、神經系統工作穩定,排尿次數也就相對穩定一些;
4、水分消耗方面
水分消耗的多與少,也是決定排尿頻率的關鍵。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喝水的原因都是因為口渴,但是在有明顯口渴感傳來時,其實你的身體已經到了極度缺水的狀态。
此時補充水分,這些水分被迅速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之後,先供給了器官消耗,尿液生成量自然也就會減少。而相反的,如果水分攝入充足,充分滿足了身體需求,尿液生成的速度自然也就相對較快一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總而言之一句話,無論是喝水後立刻産生尿意,還是長時間沒有尿意,都不是疾病到來的信号,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它們其實都是受到了以上四方面的影響。
大家真正要關注的,其實是排尿頻率的異常變化,比如近期小便頻率異常增多或減少、有尿頻尿急或尿痛等症狀出現,這才可能是疾病到來的信号,需要提高警惕,并及時就醫進行篩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