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關于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貂蟬拜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一、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裡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谪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
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二、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
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故事在中國流傳至今,但是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三、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雲中。
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甯之象。
四、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隻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
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内,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五、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谕,在即将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将士與民同樂,并将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中秋代表着團圓,遠行的遊子們,如果有時間,不妨回家看看家人,與家人一起共賞明月,好好吃一頓飯。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