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聊新疆,就是不一樣。
“天馬徕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這是漢武帝劉徹,在貳師将軍李廣利,戰勝西域強國大宛後,為他帶回的大宛馬所做的《西極天馬歌》。大宛是什麼樣的國家呢?漢武帝又為什麼會開心地為一匹馬作詩呢?駱駝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
大宛是漢代,聚居于帕米爾高原西麓的一個西域國家。曆史上對于大宛的描述不多,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 大宛列傳》中。據記載“大宛之迹“是“鑿空”西域的張骞發現的,大宛國以耕種放牧為生,所轄大小城邦幾十座,人口幾十萬(遊牧民族幾乎全民皆兵,人口就是實力的象征),盛産葡萄,大宛人用釀制葡萄酒的方式來進行儲存,生産苜蓿,是優良的牲畜飼料,最關鍵的是出産寶馬,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因為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所以被稱為寶馬,而汗血是因為它皮薄毛細,汗腺發達,出汗後容易被誤認為汗血。它的學名叫阿哈爾捷金馬,是土庫曼斯坦的國寶。當時的張骞發現了這種馬後也是如獲至寶,立刻回去把這個事告訴了漢武帝劉徹,劉徹很重事這件事。因為當時漢朝和匈奴正勢同水火,要是單純打防禦戰漢朝并不怕,但是匈奴經常襲擾防守薄弱的地區,并不會傻乎乎地往城牆上撞。
隻有百日做賊,沒有百日防賊的。劉徹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就隻有徹底把匈奴打服,但是匈奴人騎着馬,來去如風,并不好打。劉徹就想培養自己的騎兵,于是“盛養馬”,但是中原之馬“不如匈奴所産之馬”,于是劉徹一心想引進良馬。聽張骞說大宛馬性能優良後,就動了大宛馬的心思。
劉徹随後派了使者,攜帶了很多金銀珠寶,還有一匹金子鑄得金馬,前去大宛換取汗血寶馬。不過大宛不是一般的小國,沒有見過世面,大宛連接東西,轄地廣大,對金銀珠寶并沒少見,而且對于遊牧民族,這些金銀珠寶實際意義不大,和汗血寶馬根本沒法比,所以大宛沒同意漢朝使者換馬的請求,還半路把使者給截殺了,并把使者攜帶的财物給劫走了。這不光是不給漢武大帝面子,這簡直就是把劉徹的臉面踩在地面摩擦,于是漢武帝怒了。
天子之怒,浮屍百萬,流血千裡。有人認為漢武大帝,為了自己的面子,所以不遠萬裡西征大宛,也有人說他是為了長生不老,必須要得到汗血馬(汗血馬也被稱為天馬,傳說騎之可通天地),但是駱駝認為,一代雄主如果因為這兩個原因,就要發動可能動搖國本的戰争,是不大可能的。駱駝認為,劉徹是借機震懾西域。
因為漢朝和匈奴正在對峙,這時候西域諸國的立場非常重要,如果大宛不敲打一下,别說“斷匈奴右臂”,西域這些國家可能關鍵時候,給大漢朝背後來一刀。所以劉徹力排衆議,派了二舅哥李廣利去征讨大宛。之所以派李廣利,一是他是自己的親信,沒有派系比較聽話,二是趁此機會提拔下李廣利,算是給故去的李夫人有個交代。不過劉徹沒想不到這次的鍍金之旅,差點把李廣利給折了。
大宛雖然不如漢朝和匈奴強大,也不是效果,而且占據地利,所以李廣利第一次征讨以失敗告終。劉徹雖然恨劉廣利不争氣,但看在他死去的妹子份上,又給了他一次機會。二次西征大宛,兵馬糧草都帶了很多,準備得很充分,所以李廣利破了大宛,并帶回了劉徹一心想要的汗血馬。劉徹一看汗血寶馬雖然善于奔跑,但是身體纖細并不适合作戰使用,不過這次西征,确實起到了震懾西域的作用,為後來剿滅匈奴也起了很大作用。
史記中有關大宛的介紹,随着血寶馬被帶回中原,也戛然而止。曆史上有關大宛的介紹也不多,後來經專家推測,大宛人可能和希臘人有着緊密聯系,後來随着月氏的阻斷,這些人才從希臘的族群中獨立出來,這些人建立了大宛,但因為西域強國林立,大宛慢慢變成附庸,而大宛這個名字,也慢慢從曆史中逐漸退出了。
最後說一句,大宛的宛,不讀 (wǎn)而是讀作(yuān),親愛的讀者你讀對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