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對探索能夠延長生命的方法一直都是趨之若鹜,無論是古代的“仙丹”,還是現代的各種養生之術,抑或是醫療美容之法,雖然都有成敗,但都向人家傳遞着一個信号,那就是人類或許能通過相應的方法,來延緩構成生命體細胞的衰老進程,從而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以及醫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與古代人相比,壽命的确延長了很多,但是這種延長,隻是在物資保障、營養供給、疾病治療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少觸及到細胞本身。不過,近年來,随着基因技術的發展,在這方面,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多嘗試。
就在本月前夕,有國外媒體報道,英國巴巴拉哈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在不破壞細胞結構和損害細胞功能的情況下,将人類的皮膚細胞變得“年輕”了起來,而且直接是年輕了30歲!這不看不要緊,感覺人類“長生不老”的願望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那麼,真實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影響壽命的主要因素
大家知道,在排除突發事件以及環境變化、個體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外,人體壽命長短的重要決定因素有兩個。其中第一個是最關鍵的,那就是DNA染色體中端粒的“長短”。端粒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同時還能控制細胞的分裂周期,是決定細胞能夠正常發揮生理作用的“調節器”和“控制器”。
但是,随着人體生理活動的進行,各類細胞都會進行分裂,從而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下保持機體的活力。而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端粒也會不斷變短,也就是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被“磨掉”一部分,最終當端粒完全消失之後,細胞也就失去了繼續分裂的能力,細胞就會走向衰老和死亡。
經科學家深入研究發現,組成人體的很多種細胞,其分裂周期都在2.4年左右,而分裂的次數在50次左右。當然,不同部位的細胞,這種分裂周期和次數是不一樣的,這個數字是一個平均的結果。這種端粒對細胞分裂的控制,很難通過外力因素進行颠覆性的改變,所以,人類的壽命從染色體的端粒來看,一旦達到某個極限,就很難再提升了。
影響壽命長短的第二個因素就是細胞的自我修複能力。當細胞内的有害物質增多、細胞結構發生部分損壞之後,細胞體擁有天生的修複功能,會自發地清除有害物質并修複受損的結構。當細胞修複速度大于破壞速度,人體就會保持健康,一旦小于破壞速度和有害物質積累速度,那麼人體就會生病。而随着人體的年齡增長,細胞的這種修複能力就會減弱,相應地在細胞基因組中就會逐漸積累衰老的标記。
現代不斷得到發展的再生醫學和再生生物學技術,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來輔助細胞本身進行修複或者替換那些衰老的細胞,從而幫助細胞重新恢複活力,延長發揮功能的年限。
皮膚細胞年輕“30歲”實驗是怎麼進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在2006年進行了一項實驗,對小白鼠的皮膚細胞進行了基因編輯,将其轉化為誘導型多能幹細胞,使其具有能轉化為任何類型細胞的能力,這為修複和替換衰老和病變細胞提供了路徑。
英國巴巴拉哈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開展“細胞年輕化”實驗之前,首先對3名平均年齡為50歲的實驗者皮膚細胞進行觀察,并與20歲左右年輕人的皮膚細胞進行比較,發現衰老細胞在生物化學和遺傳方面,特别是在細胞恢複能力上,有着與年輕細胞同樣的功能,但是部分細胞上存在着基因變異,直接導緻部分疾病和細胞老化的問題。
之後,研究團隊在山中伸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這些“年齡大”的細胞來制造幹細胞,在此過程中清除了與年齡有關的基因片段,讓它們暫時失去身份。這些經過部分基因編輯後的細胞,在培養一段時間後,任由其正常生長,結果發現這些細胞逐漸恢複了原來皮膚細胞的特征性指标,并能産生更多的膠原蛋白,說明這些細胞通過基因“微編輯”之後,重新變得有活力了起來,與20歲左右受體的皮膚細胞簡直一模一樣。
正如研究團隊指出的那樣,該項實驗,可以确認能夠讓細胞在不失去原有功能的情況下,完成“返老還童”的目标。可以設想,這項技術如果成熟的話,那麼至少在皮膚傷口愈合、潰瘍治療、皮膚美化和年輕化等方面,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
不要盲目樂觀不過,大家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畢竟還隻是實驗,先不要盲目樂觀。這個實驗以及相關的基因編輯技術,還存在着3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或者說是風險。
第一是研究對象的範圍過窄,僅采用了50歲左右中年人的皮膚細胞,對于更大年齡、更多部位的細胞,是否還會出現相應的結果?畢竟皮膚細胞本身的修複能力就非常強。
第二是研究團隊進行的還是體外實驗,如果應用到體内,是否依然是這樣的結果?畢竟目前科學界還尚不清楚重新編程的細胞,在生物體内的行為方式是怎樣的,以及它們會給人體帶來哪些風險。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經過這樣基因編輯的細胞,會有轉變為癌細胞的風險。
因此,上述實驗的結論到真正應用到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家欣喜歸欣喜,還應理性來看待這個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