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陽節到了,朋友圈裡早早地飄來了粽香、遊出了龍舟、挂上了香囊,祝福像溫暖的陽光照耀大地,又像涼爽的夏風拂過臉龐。在這一派祥和歡樂的氣氛中,我的心也蕩漾進兒時的端午,回憶起碰雞蛋的過往。
家鄉人把五月初五這天叫做五月當午,我沒有弄清楚這樣叫的真切含義,私下認為也就是五月端午吧,這樣就和端午節的叫法沒啥兩樣了。在老家,端午前一天下午要早早采來五種新鮮樹葉,一般是棗樹、柿樹、梨樹、石榴和核桃這五種樹的葉子,最起碼不能少了核桃葉子。初四晚上,把這五種鮮葉泡在一盆清水中,把盆子放在院子正中沒有任何東西遮擋的凳子上面。據老人們講,初四後半夜,月奶奶(我想就是嫦娥)要撒救治百病的良藥,這樣藥就能撒在盆子裡。初五早上太陽出來之前,用盆裡的水洗臉洗手洗腳可以消災去難。如果實在忙得很,忘了泡樹葉,還有一個補救辦法:就是初五早上太陽出來之前到河裡洗個澡。為啥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呢?據說太陽出來一曬,月奶奶晚上撒的藥就失效了。這方法的效果不得而知,可這方法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現在老家的人們還保留着這一古老的習俗。
初五這一天早晨,要把艾插在門兩旁。因為家鄉艾草很多,房前屋後坑邊河畔都有,可以去病辟邪,《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能灸百病”,古人也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早上洗過臉之後,小孩子還要帶上五色線、香布袋(就是香囊),在肚臍、耳朵、鼻孔抹雄黃酒,有的還在小孩子眉心點雄黃,讓孩子們喝一口雄黃酒。五色線就是紅、黃、藍、綠等五種顔色的線合在一起做成的細線繩,這繩綁在小孩子的手脖兒腳脖兒上,香布袋戴在脖子上。所謂的香布袋,就是用碎布拼湊縫接起來的小袋子,裡面裝上艾、藿香、薄荷等帶香味的植物葉子,有時也會裝一些棉花填充。袋子上面用無色線穿了一小截兒一小截兒的艾草莖稈,莖稈中間墊一小片兒一小片兒的花布墊子,袋子下面再綴一些五色線做的穂子,走起路來香布袋一搖一晃,就像現在人們脖子上戴一串兒項鍊,很是好看。老人們說五色線、香布袋、雄黃酒的作用是“蚊蟲不咬,疫病不擾”,可以避免蠍子蜈蚣等毒蟲咬,防止蚊子蠅子等害蟲叮,免生病災。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故事《白蛇傳》中講,法海禅師發現白素貞是個蛇妖,就命許仙想法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為示真愛飲下雄黃酒,之後現出原形,可見這雄黃酒真是法力無邊。
在老家,端午這一天的早飯,千篇一律就是囫囵個大蒜煮雞蛋、鴨蛋、鵝蛋、粽子。有句俗話叫“雞蛋換鹽,兩不找”,雞蛋、鴨蛋一般家家戶戶都有,以前家裡窮,平時除了招待客人,自家舍不得吃,攢多了拿到街上賣錢,或者換東西。端午節的早上,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飄出誘人的粽子味兒,也混合着蛋蛋大蒜的香味,勾起了孩子們肚裡的饞蟲,等待盼望已久的饕餮大餐。那時吃的粽子不是從商店買的,而是自己包的,原料好像少有糯米,主要是大米、小米兒、花生、豇豆、綠豆,有時也會摻上紅棗、白糖、紅糖。包粽子用的不是粽葉,而是葦子葉,有時也會用高粱葉、玉米葉甚至是荷葉,包裹的方法兒和現在區别不大,内容大緻相同,不過現在的粽子也實現流水線生産,有包蛋黃、栗子、肉類等很多品種。
記憶中,五月當午最有趣的是碰雞蛋。小夥伴們狼吞虎咽吃幾個煮熟的蛋蛋粽子大蒜,解了饞過罷瘾,吃飽後到外面玩兒,口袋裡悄悄裝了幾個煮熟的雞蛋鴨蛋,看一看誰家的雞(鴨)蛋大,聞一聞誰家的布袋香,最後再比一比誰家的雞(鴨)蛋硬。怎麼個比法呢?那就是每人拿出一個雞(鴨)蛋,兩個蛋蛋往一起怼,有時一個爛了一個不會爛,有時兩個一起爛,爛得很的一方算輸,不服氣了,再拿雞蛋鴨蛋來怼。
記得有一次,一個小朋友拿的鹹雞蛋腌得時間長,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表如常,裡邊壞了,和别人的雞蛋一碰,嘭地一聲響了,吓人一跳不說,臉上濺了一層臭雞蛋沫兒,再用手一劃拉,滿臉黑星子,成了大花臉,讓大家忍俊不禁,絮叨了很多年。
我的一位姓丁的朋友現在是河大的教授,他告訴我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小孩家裡窮,五月當午沒有雞蛋,好面子,就自己用木頭刻了一個雞蛋,抺上紅顔色(好像在雞蛋一頭抹上紅顔色很普遍),然後上學時,課間大家怼雞蛋的時候總是勝,最後被大家發現,沒意思了很多天。
現在生活好了,吃個粽子肉奶蛋什麼的,不必等到端午節,可總覺得現在的節日缺少點什麼。可惜時光不會倒流,我們已經無法回到從前,就讓碰雞蛋的五月當午永遠留在記憶裡吧。
作者簡介
李志國,河南省社旗縣饒良鎮人,喜愛讀書散步,現在社旗商務部門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