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正在減肥過程中的小夥伴問小編。他說他最近正在努力減肥,他在過程中按照營養搭配的方式保證了基本熱量攝入,但卻還是很容易感覺餓。
他很好奇,在滿足了基本熱量補充的情況下,餓的感覺是怎樣産生的?
今天小編就用幾分鐘時間,帶大家了解下,從身體激素分泌的角度來說,已經攝入基本熱量後,饑餓感到底是怎麼來的?
減肥過程中,人内心充滿了對獎勵機制的渴望。
很多時候,對于處于減肥過程中的朋友來說,内心的心理機制大多是不夠快樂的。
因為,科學的減肥方式,通常都倡導用合理又富有營養的飲食結構與一定量的運動來完成減肥的過程。
而很多肥胖的朋友通常都是熱愛美食的吃貨,所以,減肥的過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痛苦的,而不是快樂的。
小編在這裡也可以下一個很重要的定論,那些口感口味好,可以被稱作美食的食物,通常都很難避免高熱量、高脂肪甚至高膽固醇。
所以,在缺乏快樂感與滿足感的減肥過程結束後,大部分人還是會開啟自己忍耐已久的味蕾,重新開始美食之旅。這也是大部分人減肥總是失敗的原因。
所以,我們下面就花幾分鐘了解下,構成人類大腦中的這套獎勵與滿足機制是怎樣運作的?
幾種内分泌激素成就人類大腦的獎勵機制
人類的大腦是十分神奇的,它自帶一套有自我激勵性質的獎勵機制。而這套獎勵機制由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催産素共同作用下構成。
讓你産生快感與容易上瘾的多巴胺
其實,讓人類産生興奮、激動甚至上瘾的情緒與欲望的直接原因是大腦分泌的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
當某件事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時,就會激勵和促使我們下次還想再經曆,從而形成一項多巴胺回路,成瘾的機制也與此類似。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
當多巴胺水平偏低時,人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當多巴胺的水平更低時,就會容易陷入抑郁情緒。
但形成怎樣的多巴胺回路,就完全取決于我們平時養成的習慣了。打個比方說,有人對運動上瘾,這就會形成持續運動産生多巴胺的回路。
而很多肥胖的小夥伴都會有一種習慣,就是碰到不喜歡吃的,就不會覺得餓,而碰到喜歡吃的還很容易吃多,這正是因為很多肥胖的小夥伴對美食已經上瘾,同樣也已經形成相應的多巴胺回路。
可以說這是大部分減肥過程中的人,明明已經吃下了補充能量的食物,卻還是會感覺餓的根本原因。當然,這也是很多人減肥之後又會反彈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裡小編也可以順便帶大家回想下,人類大部分成瘾的行為對我們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比如,賭博成瘾,酗酒成瘾,藥物成瘾等等,大多屬于弊大于利的行為。
所以,隻是靠多巴胺帶來的快感,人是無法真正實現快樂減肥的。那麼,怎樣能夠讓減肥過程不那麼容易感覺餓,減肥後又不易反彈呢?我們下面可以看看内啡肽和血清素。
需要一定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的内啡肽與血清素
内啡肽是由大腦垂體分泌的一種大分子肽類物質。内啡肽屬于“先苦後甜”型物質,一般當人的身體經曆疼痛後會産生,所謂生于苦痛又能止痛。
運動後會産生内啡肽,劇烈運動後體内的“内啡肽”水平會升至安靜時的8倍。“内啡肽”是由人的腦垂體腺分泌釋放的一種激素,具有很好的鎮痛作用,與嗎啡類似,但作用強度比嗎啡強約200倍。
有研究認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比如遊泳、跑步、登山、騎車、健身等,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但内啡肽的産生機制決定了,它和多巴胺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會讓一個人形成成瘾機制。但它産生後,所帶來的愉悅時間持續更長。
而血清素的産生機制與内啡肽類似,有研究證明經常運動的人頭腦思路會更容易保持清晰狀态。這也是身體帶給有持續運動習慣的朋友們的一種獎賞。
總之,多巴胺為我們提供快感,但這種快感很容易被滿足,而且容易成瘾的同時,來的快去的也快。
而小夥伴們真的希望減肥成功又不反彈的話,那讓自己養成持續規律的運動的習慣,身體會産生更多的内啡肽與血清素獎勵給我們。既幫助我們獲得身心健康,又防止了減肥出現反彈,這是真正兩全其美的選擇。
我是健身驿站站長,歡迎評論區留言探讨,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