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粟和黍分别是什麼植物

粟和黍分别是什麼植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6:39:24

詩經》原名《詩》,或稱《詩三百》,是我國最早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300多篇詩歌。不僅如此,《詩經》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植物辭典,在一賦一比、一比一興中穿插了諸多香草花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詩經》中的詩句似乎總與植物脫不了關系;而且其中不少關于植物的描寫已演化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如“桑梓之情”“投桃報李”“黍離之悲”,等等。

最有可能是水鼈

通過《詩經·召南》,我們知道,古人采蘋、采藻是用來祭祀的。對此,有人提出疑問:這麼小而薄的葉子不堪食用,又怎好用來祭祀呢?

其實,對于《詩經》中所提到的“蘋”,學界一直存在諸多争議,不少文獻資料均以“大萍”一筆帶過。明确指出此“蘋”就是田字草的,則是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認為:“蘋乃四葉菜也,葉浮水面,根連水底……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其葉攢簇如萍,故爾雅謂大者為蘋也。”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蘋是蕨類植物,根本不可能開花;所以,李時珍的判斷顯然有誤。

那麼,《詩經》中的蘋到底是什麼植物呢?

粟和黍分别是什麼植物(一起讀科普雜志)1

水鼈

據多方考證,《詩經》中的“蘋”可能指的是水鼈這種植物。《左傳》中有:“蘋蘩蕰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記載:“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芣菜。”所謂芣菜,就是水鼈。它的葉片漂浮于水面,具有一蜂窩狀的儲氣組織,就是陳藏器所說的“葉下有一點如水沫”。它的花期在夏秋季,花白色,伸出水面;因此,古人稱為“白蘋”。水鼈的幼葉柄可食用,古人用其做羹湯以祭祀祖先。宋代鄭樵所著《通志》中也提到:“蘋,水菜也,葉似車前,《詩》所謂‘于以采蘋’是也。”在清代顧景星的《野菜贊》中,它有個怪怪的名字—“油灼灼”,且有如下描述:“葉圓大,一缺,背一點如水泡。一名芣菜。沸湯過,去苦澀,須姜醋,宜作幹菜。根甚肥美。”《西遊記》第86回中也提到了“油灼灼”—“油灼灼煎來隻好吃。”

在《植物實名圖考》中,水鼈有一個很奇怪的名字—馬尿花。馬尿花為浮水草本植物,須根長可達30厘米,匍匐莖發達;葉簇生,多漂浮,有時伸出水面;葉片心形或圓形。全國多省區皆有,生于靜水池沼中;大洋洲和亞洲其他地區也有。可作飼料及綠肥;幼葉柄作蔬菜。據《滇南本草》記載,可治療某些婦科疾病。

在古人眼裡,還有一種植物與水鼈很像,所謂“大者名蘋,中者名荇”。荇,也叫莕菜(《唐本草(新修本草)》),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莖為圓柱形,多分枝,其上密生褐色斑點,節下生根。上部葉對生,下部葉互生,葉片漂浮,近革質,圓形或卵圓形。産全國絕大多數省區,生于池塘或不甚流動的河溪中。花金黃色,于上午9~12時開放,且每朵花開放的時間較短,但因為全株多花,故而整個花期長達4個多月,花果期為4~10月。荇的果實為蒴果,果實無柄,橢圓形;種子個頭較大,外表為褐色橢圓形。

綜上可知,《詩經》中的“蘋”最大的可能就是水鼈這種植物。

文章摘選自《百科知識》2020第11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