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流到10年前,銀川文人雅士想必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一位特立獨行的廣西詩人遊走于銀川平原,作為一個在銀川做房産策劃的漢子,他既不穿西服也不打領帶,長發飄飄,卷須漫散,整日啖以肉食,優哉遊哉。這哥們就是國内著名的70後詩人、地理作家安石榴。
那時候,每逢周末我們都相互串訪,興緻上來邀三五好友,提一隻羊腿,拎一口大鐵鍋,撮上一把鹽,懷裡再揣一瓶銀川白,登上賀蘭山滾鐘口,取山泉水,煨塞上美羊,大碗吃喝,生活瞬間被映襯得活色生香。
安石榴曾說:“銀川的羊肉如同偷偷加入了嗎啡,總是使人欲罷不能,而其暗裡所起的副作用就是增肥。這是一個挾帶在美好中的身體異變信号,在銀川的這一段時間,我已經明顯地察覺到了這一信号的兆示。不過,我想每天吃一頭羊都不成問題。”
有意思的是,當安詩人離開銀川遠遊南國時,已經大腹便便。後來我們經常通話,他時不時提及銀川的羊肉,電話裡跟我說:“隻要一想起銀川的羊肉,口水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來……”
與銀川羊肉有淵源的詩人還有祁國。2009年前後,銀川舉辦的一次詩會,祁國作為中國荒誕派詩人應邀光臨。離開銀川後,祁國念念不忘這裡的美食,親自操刀為銀川羊肉寫了一首詩——《在甯夏經常想到的幾個詞》:羊,羊肉,羊肉串;西夏,西夏王,西夏王酒。
别瞧這詩非常簡單,讀來卻朗朗上口,在銀川流傳至今,成為文化界美食聚會時必誦的一首詩。
如今,銀川羊肉早已名聲在外。來銀川的遊人,首要目的就是沖着風味羊肉而來。在銀川平原這塊背靠賀蘭山,東臨黃河的廣袤土地上,戈壁灘、沙堿地、沼澤濕地、無污染的草場……都是大自然賜予當地生靈最佳的“草面包”,這大概是這裡的羊肉如此聞名的原因,尤其鹽池縣麻黃山鄉一帶,其羊肉因鮮明的地域特色而備受推崇。但如果你問甯夏的詩人,哪裡的羊肉好吃,除了鹽池縣,他恐怕還會給你推薦賀蘭縣金山鄉的羊肉。
當然了,要吃金山羊肉,建議還是到金山鄉去。銀川市區到金山驅車也就半個小時。我曾經參加一次車友野外聚會,因為是事先聯系好的,所以農家的主人早早宰了兩隻羊,炖了兩大鍋。盛到碗裡,肉色白嫩,湯色清亮,主人稱金山的清炖羊肉有名,是因為金山鄉位于賀蘭山下,水質非常好,且遠離都市,草料綠色環保純天然,再加上當地人古法演繹的烹制手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金山羊獨有的鮮香。
如果把塞北大漠上的羊肉比作一首詩,那金山鄉的清炖羊肉就是一首清秀婉約的遊吟詩,而手抓羊肉則是一首粗犷的塞外詩了。手抓羊肉是銀川平原上家家必備的傳統菜,每逢重大節日,老百姓都會宰羊,烹煮手抓,有時也會幾家人一起合宰一隻羊,按人頭分成幾份,一起下鍋煮,煮熟後再各自拿回家。
手抓羊肉分冷熱兩種吃法,但就其烹饪手法來追溯,當然是熱法先于冷法。
甯夏熱法手抓源于吳忠,精于吳忠。關于手抓大師,我首推白生福和金彪兩位,白生福在1949年之前曾擔任馬鴻賓小竈廚師;金彪生于1915年,是吳忠賈死狗飯館的掌勺廚師。金彪在手抓羊肉的烹饪技術上,注重刀工,擅長火工,他的徒弟丁耀 堂在他的技藝基礎上又有精進。
有一段時間,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和丁耀堂的一位嫡傳徒弟走動密切,他曾經給我介紹了手抓羊肉的烹制方法,讓我記憶深刻:先将整個羯羊肉砍成四件,打斷肋骨放在冷水中泡一個多小時,洗掉血水。投入冷水鍋中,用小火煮開,撇掉沫子,入小袋裝好的調料,煮熟撈出,将熟肉剁成小塊裝盤。蒜泥用醋攪開,澆在熟肉上, 或蘸汁吃。在他看來,飲食發展到當下, 所謂的秘方其實早已不存在,不論是金彪,還是丁耀堂,一代代傳下來的不是什麼秘籍,而是一種烹饪精神,一種古來已久的食法與态度。
2000年以來,除了傳統的羊肉手抓熱食法,銀川一些餐廳還悄然流行起了冷手抓。依我來看,這就像一首詩的兩種吟誦方法,隻是在氣息和基調上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歸結到底,在食材的選擇上都遵循了同樣的原則:追求上好的肋條。而且受白生福和金彪精于刀工的影響,時至今日,銀川人烹制手抓羊肉,會注重把每一塊肉都精心修整成長條形,外層肥肉,内層瘦肉,吃的時候,蘸着醋汁或椒鹽,或者就着生蒜片,那才叫一個過瘾!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王西平。插畫:孫群萃。内容來自:《地道風物.銀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