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本詩為雪景的邊塞詩代表作,描繪了當時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與邊塞軍營送别歸京使臣的真摯場面,表現了戰友情、衛國情與奮鬥情。
全詩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描寫邊塞雪景之冷,二為表現歸客戰友之情深,三為表現餞别之時的惜别與惆怅。
描寫雪景時,先交代北地獨特的氣候變化,八月就開始紛揚落雪,一夜醒來滿樹積雪,但這看似美麗的雪景帶給将士的卻不是太美好的感受。雪花散入珠簾将羅幕打濕,帶給士兵行的不便;雪地溫度低得連狐裘也穿不暖,錦被還嫌單薄,帶給士兵住的難受。在這種情況下,卻依然不放松邊疆警戒,所以才有了将軍巡邏後手凍得拉不開弓,都護的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着的直觀感受。上行下效,邊疆領導者都帶頭與雪地拼搏,也就可想底下的士兵個個争先衛國了。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沙漠結冰百丈,裂紋縱橫;天空萬裡愁雲慘淡飄蕩,底下的人們卻合奏胡琴琵琶羌笛來為歸客餞行,以悲景襯快樂的氣氛。無疑是詩人認為戰友情可以融化那冰冷的酷雪。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即使是處于傍晚轅門前落雪不停,紅旗凍僵寒風都無法吹動的情況下,好友也必須如約出發,詩人目送其行路,直到好友蹤迹掩于迂回曲折的山路之間,空望着雪上馬蹄印迹。這一行一送之間,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戰友間的真摯感情,包含着對友人惜别之情與邊塞将士的豪邁氣概。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人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通過描寫從軍的辛苦以及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了出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一個“自”字,寫出了由衷的愛國激情。“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描寫了軍隊辭京出師,包圍敵方陣地的情景。“鐵騎”與“龍城”相對,渲染出了龍争虎鬥的戰争氣氛。“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戰争場面。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這兩句詩,寫得有聲有色,各臻其妙。尾句“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了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此詩文氣流暢,詞約義豐,結構跳躍而流動,格調雄壯,不愧是初唐邊塞詩中的佳作。
古從軍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借漢喻唐,明寫漢武帝窮兵黩武,實則譏諷唐玄宗開邊西北,給人民造成了不盡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死難士卒的深切同情。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詩人開篇便極力描述緊急征戰的苦況。“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行人”指出征将士,“公主琵琶”指漢朝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國時所彈的琵琶曲調,這不是歡樂之聲,而是哀怨之調。“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與“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四句是詩人對邊陲環境的渲染。軍營所在之處四周都是荒野,雨雪紛紛,和大漠相連,足以見其凄冷酷寒。“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兩句,暗諷當朝皇帝一意孤行,窮兵黩武。結尾“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通過鮮明對比,指出天子以連年戰争的巨大代價,換來的隻有區區的蒲桃而已。這不僅深刻揭露了戰争的殘酷,而且鮮明地表達了詩人對唐代統治者的不滿和對捐軀沙場的将士的無限同情。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展示了盛唐氣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句詩寫邊塞壯闊之景,是對西北邊陲景觀的一個總體概括。“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兩句,直抒胸臆,表達殺敵報國的堅定鬥志與信念。“黃沙百戰穿金甲”,極其概括地寫了戍邊的戰事,“黃沙”寫作戰環境之惡劣,“百戰”暗示戰争時間的漫長和頻繁。“穿金甲”則寫敵軍之強悍,側面烘托戰鬥之艱苦激烈。即使這樣,将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絲毫減損,反而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
千裡思
【唐】李白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
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國,思歸但長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
這首詩借用李陵和蘇武的故事表達了對那些滞留在胡地、不能歸漢之人的無限同情。“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李陵全軍覆沒在胡地沙漠,蘇武最終回歸漢朝。“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颔聯是對邊塞惡劣環境的描寫,迢迢五原的關外,朔風吹雪迷亂邊塞的鮮花。“一去隔絕國,思歸但長嗟”,其中“思歸但長嗟”是全詩的中心句,一去胡塞,家國隔絕,即使思歸故鄉,隻能長歎不已。“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隻能希望鴻雁飛向西北的時候,将書信寄給那天涯相隔之人。
隴西行
【唐】耿湋
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
封狐猶未剪,邊将豈無羞。
白草三冬色,黃雲萬裡愁。
因思李都尉,畢竟不封侯。
這首詩寫了陽關路上有大雪覆蓋,在山上的人們已經很稀少了,可是外面的胡人還沒有處理清楚,将軍也不自覺地心裡有一種羞恥感,白草在冬天有各種顔色,黃雲奔騰萬裡,散發着絲絲的哀愁。但是這時我卻憶起了李都尉,因為他豐功偉績卻無緣封侯。前兩句寫景,寫出邊關的地形險要,人煙稀少,後面寫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動,寫出将軍不除去敵人的蒙羞狀态,第三句情景交融,通過白草的狀态,黃雲裡散發的愁色表現出作者自己的哀愁、悲苦之感,最後一句是用李都尉自喻,表達自己不被重用的愁苦。這首詩通過一系列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的悲苦,表現了一個孤獨悲苦,壯志難酬的人物形象。
隴西行
【唐】王維
十裡一走馬,五裡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此詩當作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前後,當時王維以監察禦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參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幕府。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表現了匈奴入侵、邊防告急的情景。
“十裡一走馬,五裡一揚鞭”,開篇用誇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漫長的路程風馳電掣般一閃而過。“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西北都護府的軍使,傳來了加急的軍書,匈奴的軍隊已經包圍了大唐的西域重鎮酒泉。“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是對環境的描寫,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裡,全詩便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烽火的中斷到底是由于人看不見還是因為烽火被大雪撲滅?盡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自信的。
全詩沒有正面描寫戰争,而是截取軍使送書這一片段,通過描繪迷茫壯闊的關山飛雪遠戍景況,側面渲染邊關的緊急與緊張,展現出“意餘象外”的深邃與凝重。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此詩為唐代詩人盧綸邊塞組詩中的一首,是曆來廣為傳誦的名篇。詩句描述了士兵作戰擒敵的英勇姿态,場景構畫巧妙,盡顯軍士的豪情和無畏。
此詩描述的是邊關地區的一場戰争,然詩人未正面直寫戰争的激烈,而是刻畫了一些特殊場景,由細節展現戰争的雄壯和猛烈。“月黑雁飛高”,夜色沉重,月色暗淡,大雁一時間紛紛飛上天空,打破了夜晚的靜谧,可見是突襲,這一景代表着戰争的開始。“單于夜遁逃”,單于在夜色掩護下慌亂逃走,留下混亂潰敗的敵軍,這一景代表着戰争的結果,可以想象到戰場上士兵英勇殺敵的情形。“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兩句詩渲染了出擊前的情緒、氣氛,使畫面上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将軍的号令下,戰士們整裝待發,刹那間弓刀上落滿了積雪。場面壯烈而扣人心弦,讀之令人壯懷激烈。
赴邠甯留别
【唐】李益
身承漢飛将,束發即言兵。
俠少何相問,從來事不平。
黃雲斷朔吹,白雪擁沙城。
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充滿抱負、為朝廷效力的豪情壯志。
“身承漢飛将,束發即言兵”言詩人身為西漢名将李廣的後代,深為自豪,受塞上軍旗鼓角的影響和家庭的熏陶,他承襲了古代文人的傳統,靠書劍度日。“束發即言兵”意思是隻要自己把頭發束起便能夠使槍弄劍、談論兵法。“俠少何相問,從來事不平”表現了詩人年輕氣盛的報國精神和英雄氣概。“黃雲斷朔吹,白雪擁沙城”是對邊塞環境的描寫,天上的陰雲被北風吹亂,變得斷斷續續,皚皚白雪覆蓋着白沙,一望無際,遠遠望去雪海茫茫。這兩句對邊塞艱苦環境的描寫為最後一聯做鋪墊。“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表現出詩人慷慨激昂、壯志千裡、為國獻身的堅強意志。即使邊塞生活十分艱苦,但是詩人還是慶幸自己可以成為戍邊将士。“橫戈會取名”,壯烈的情懷溢于言表,詩人躊躇滿志、自信滿滿,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在戰場上奮勇殺敵。
從軍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碛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此詩作于德宗貞元元年(785)至四年(788)間在杜希全幕府之時,此時李益入朔方節度使崔甯的幕府。詩人随着崔甯在邊疆巡視時,感受到軍隊已經不複盛唐的雄壯豪邁,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
“天山雪後海風寒”,是行軍的背景,冰山雪海,寒風刺骨,在戈壁礫石灘上的夜行軍,異常艱苦。“橫笛遍吹行路難”反映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難》是聲情哀怨的笛曲,“遍吹”兩字,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碛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描寫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鳴。詩人隻攝取了一個回頭看的動作,但征人的思鄉之情已經被含蓄地表露出來。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