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起源和形成?《易》産生于上古時期,傳說始于伏羲所作“先天八卦”,當時僅有其象,尚無文字《周禮》記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有學者認為:《連山》是夏代的《易》,因以艮卦為首,艮為山,故取名《連山》;《歸藏》是商代的《易》,因以坤卦為首,坤有納藏萬物之象,故取名《歸藏》也有學者認為:《連山》是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是黃帝時代的《易》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一般的易學愛好者沒有必要去考究,因為《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現世隻存《周易》,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周易起源和形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易》産生于上古時期,傳說始于伏羲所作“先天八卦”,當時僅有其象,尚無文字。《周禮》記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有學者認為:《連山》是夏代的《易》,因以艮卦為首,艮為山,故取名《連山》;《歸藏》是商代的《易》,因以坤卦為首,坤有納藏萬物之象,故取名《歸藏》。也有學者認為:《連山》是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是黃帝時代的《易》。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一般的易學愛好者沒有必要去考究,因為《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現世隻存《周易》。
《周易》成書于商末周初,相傳是周文王被囚羑裡時根據先天八卦推演出後天八卦和周易六十四卦。後來,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又為六十四卦各爻配上爻辭。其時,此書既不叫《周易》,也不叫《易經》,就叫《易》,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用卦畫(卦象符号)和象形文字相互參證來反映天人關系和人事吉兇,其實質是蔔筮之書。《易傳·系辭上》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纣之事耶?”即可證也。
《易》的本經共六十四卦,一直到了崇尚經學的西漢時期,才被尊為群經之首,始稱《易經》。《易經》雖不到五千字,但古奧深邃、艱澀難懂,這是由商末周初特殊的曆史所形成的。商朝末年,東南蠻夷作亂,商纣王決定去讨伐,但他擔心西方周國趁機東擴,于是把西伯侯姬昌(谥号周文王)诓騙到商都,後拘禁到羑裡,作為人質。周文王在拘禁期間推演出後天八卦和周易六十四卦。周易六十四卦部分卦爻辭,就是反映這一時期西部周國與殷商王朝之間東擴與反東擴、控制與反控制、囚禁與營救以及征戰殺伐的記錄。由于西伯侯姬昌被拘禁,所以他與營救他的臣子們之間傳送情報,隻能“打比方”、“用暗語”,不敢明目張膽地說明敵方的情況和自己的計劃。這和中國共産黨早期的地下工作者與情報人員之間對暗号的方式類似。比如:“履霜,堅冰至。”這句話聽起來沒頭沒尾,讓人不好揣測它要表達的本來意思或真實意圖。若單單從字面的意思來解釋,就是:“踩到霜,就應該想到寒冷的冬季快要到來,厚實的堅冰即将凍結而成。”但這顯然不是《坤》卦初六爻辭所要表達的本來意思。依筆者愚見,“履霜,堅冰至。”應該是用來提示對方:要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提高預見性,做到知微見著,知始見終。
由于《易經》的經文古奧艱澀、符号深邃莫測,而且随着時代演變,其内容到春秋戰國時已經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對《易》的研究非常盛行,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解讀《易經》。相傳孔子參與編纂或修訂專門闡釋《易》的哲學著作有十篇,統稱為《易傳》,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文章,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易》之羽翼,故稱之為“十翼”。後人将《易經》(即《易》的本經)和《易傳》統稱為《周易》。
《易經》成書于商末周初,《易傳》則成書于春秋戰國;《易經》由伏羲所作的先天八卦推演而來,本是蔔筮之書;《易傳》雖然是闡釋《易經》之書,但由于其解經很少從筮書的角度去考定經文的原意,而是諸子(因《易傳》并非一人所作,故稱“諸子”)借解經之名闡述自己的世界觀,而且其書内容含有古樸的辯證法思想和多維度立體式思維,具有獨特的思想體系,大大超出了筮書的範圍,實現了質的轉變,成為哲學典籍。我們現在見到的《周易》,從“學”來講它是哲學經典,以“術”來論它是蔔筮之書。數千年來,《周易》以哲學思想與蔔筮占術相結合的方式流傳于世,“學”與“術”一雅一俗,長期并存,沿着各自的路徑發展。
從《周易》的成書過程來看,它是曆史的創造,并非出于一人之手。所謂的“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也隻能說明伏羲、周文王、孔子隻是《周易》産生過程中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從《周易》内容來看,《易經》是蔔筮之書,《易傳》是哲學典籍;《易傳》側重于“觀象玩辭”,屬于“學”的範疇,代表官方易學發展方向;《易經》偏向于“觀動玩占”,屬于“術”的範圍,代表民間易學發展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