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了解清明節文化内涵

了解清明節文化内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9:11:40

了解清明節文化内涵?原标題:【民俗風情】 清明節的文化内涵,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了解清明節文化内涵?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了解清明節文化内涵(清明節的文化内涵)1

了解清明節文化内涵

原标題:【民俗風情】

清明節的文化内涵

在唐朝之前,人們因寒食節與清明節僅相隔一兩天,往往同時過節,所以清明節亦稱寒食節。唐朝之後,寒食節就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鮮有人延續寒食這項習俗。

寒食節的起源,記載于《左傳》。關于清明節的真正緣起,曆來衆說紛纭,隻有介子推的故事流傳得最普遍。

從表揚介子推的忠義和氣節,到後來注入更多的深層内涵,寒食清明的人文精神色彩濃烈,經千百年時間發酵,成為崇尚高潔、自尊自責、常懷感恩的道德追求。雖然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被淡忘及至遺忘,但盛唐時代卻極為重視寒食節的意義,還有數量可觀的唐詩為證。這一段已被取代的民俗,蘊含忠貞、剛毅、隐忍、奉獻、不求回報、淡泊、寬容、自省、悔改、感恩以及知恩圖報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清明節每年以陽曆4月4日或4月5日為準。農曆除了有十二個月,還有廿四節氣,就是将陽曆的365天,劃分為24個階段,“清明”是其中一個節氣,所以每年固定落在陽曆4月4日或5日,另一個節氣“冬至”也是同樣原因。

至于清明何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原因和氣候有關。廿四節氣裡的“清明”是在冬至之後的105天,“清”是百草重生翠綠一片的景象,“明”是春光明媚風景好之意。

冬天之後的初春,氣候還是有點寒冷,到了清明時節,亦即每年的陽曆4月4日或5日,是氣節轉暖的時候,百花齊放,候鳥回歸,大地生機蓬勃,象征大自然萬物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環境,後來就漸漸将這一天定為掃墓祭祖的日子。

唐朝之前,清明節也是女性“踏青”的日子。據《周禮·地官·媒氏》記載,上古時候,仲春月是“男女相會”日,可以自由戀愛的日子。漢代之後,每年春天三月初上巳節,則是少女們可從閨房中暫時解放,出街外遊的日子。唐代時,上巳和清明漸合為一體,雖然春天出遊并不一定要在清明,但氣候回暖的清明卻最适合出遊,踏青也漸漸成風。

《晉書》記載,自魏晉以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們就會出外踏青。宋代文風盛行,文人墨客更在春遊踏青時留下不少名詩麗章。

後來,由于禮教越來越嚴格,自由戀愛的時代告終,踏青不再是女士春遊的日子,而是結合禮教意識,人們到郊外掃墓祭祖的日子。後來的宗祠及會館等社團組織,也是利用這樣的節氣時機,舉行春祭。

無論時代演變,歲月變遷,清明自被固定為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就被賦予深厚的文化内質,成為提倡“慎終追遠”的民族精神内涵的媒介和載體,華夏民族借掃墓、上墳和祭祖等儀式,提醒後人不要忘本。《論語》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種對祖先崇敬,家族團聚的方式,也形成一種祖先信仰,沿承至今,更成為加強家庭倫理觀,鞏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儀式。

在清明這個民俗漫長的傳承過程,還穿插一段“插柳”的過去。“插柳”是唐代時期在一些地區流傳的一種風俗。根據《歲時記》記載:“唐朝取榆柳之火賜近臣,以順陽氣”,而唐人段成式《酉觀雜俎》則說,唐中宗在農曆三月三賜侍臣柳圈,以免染毒。

民間還有流傳一段客籍諺語“清明不插柳,紅顔成皓首”,又說“清明要戴青,免得鳥蠅遮眼睛”。

此外,在以前醫藥未發達的年代,清明節也是保健日,中國各地流行以花草洗浴,或在清明時節吃草藥、采草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