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智模式與行為

心智模式與行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03:21:26

策略本身沒有錯,無效往往是你無法與他人策略進行有效配合。

人應對人、事、物的模式。

每個人處理人際關系,工作關系,伴侶,都有自己的關系模式。

策略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都是為我們所用的。

策略有時我們會感覺無效了,不會用了,通常是我們的策略太單一了。或是太自我,我捍衛者我的策略,而無法理解他人的策略,無法與他人的策略去溝通,在關系裡的共赢理解性就變得很難達到。

策略本身沒有無效,沒有錯,而無效性在于:

無效的不是策略,是你策略的單一。

(任何場合都用一種策略)

有問題和困擾的人往往都是策略單一的人。

無效的往往是你無法與他人策略進行有效的配合。

親密關系輔導中:

女士會表達女士的觀點,男士則表達男士的觀點。

兩個人說的是同一個家庭的狀态,确仿佛看到兩個場景,事實是我用我的眼睛,我用我的策略來看與評判這段關系。而他用他的視角,用他的策略在解讀這段關系。所以完全像兩個家庭一樣,這就是策略的單一性。

環境可變策略的演練:

為什麼找個愛人?他對我好點,生活幸福點,這是我們潛意識的目标、别人對我好點,我就幸福點。我的策略,我的幸福需要對方做出一些行動,我才有可能。一但出現矛盾,我不動或他不動,這裡就出現一些問題了。出現的心聲:我現在不幸福是因為你。

女方台詞:我現在不幸福都是因為你,你做男人不會保護我,你每天不回家,不會教育孩子,對我父母不好,不會賺錢,不幹家務。

以上是抱怨他人的策略。

達到的關系效果是:策略是有張力的。這裡是推開的張力。

事實上是想要,想要,而我們的策略是推開,推開。而我們的焦點是放在對方那裡,我一旦和你親近,我就把遙控器放在對方的手上。這就是環境可變策略,環境好,我才能好。

環境可變策略,通常的表達方式:

做企業的會說,我做的不好,是大環境不好。

我教育不好子女,是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不行。

我的孩子這樣,是因為老師如何如何,同學如何如何,他爸如何如何。

這叫被動策略,環境可變策略,非常有局限性、

切換到因何更有效。焦點,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如果焦點放在我這裡,我希望創造一個愛我的人,這麼去做,不是直接表達我不要怎麼樣。你每天如何如何,那些通通都是我不想要的,而是表達我想要的,我希望你怎麼對我呢?

行動可變策略:

女方台詞:你能不能對我好點,今天回家可不可以給我個擁抱,我想讓你對我好點,我想讓你對我好點,我想讓你給我一個擁抱,我愛你,你是我們家的支柱,都靠你了。我選擇了你,我決定把我交給你,我相信我們可以很好的處理我們的關系,我相信我們可以互相相愛,我們一起創造,相互擁抱。

同時我自己成長,改變,增加人格魅力,吸引對方靠近。策略不僅用語言,要身心動起來,不能光用道理,還要行動。

初訪者表達的受害者狀态,别人如何造成我現在的困境,環境可變策略就是受害者狀态,把所有的責任都放在外界上,我把所有的能動性放在外在,我現在的人生沒有那麼好,那麼不盡人意,都是外面的原因。

表面上看是外界的原因,環境,生長環境,父母,投訴父母,如果我的爸爸媽媽不這樣對我,我就可以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把責任交給外面,其實把能動性改變的力量交給了别人。

行動可變策略:我是主動的,我的事情我做主,我能夠決定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前者在外面,後者在發展内在的力量。

眼睛向内看的策略,而向内看,真正的能動性出來了,更開放,更靈巧,如何轉化呢?

由環境可變轉化到我們不熟悉、不适應的行動可變策略裡,就是我來改變,我的改變引發外在的改變策略,這個策略更主動,我的關系我主導。

心理學的焦點,是研究一個人的狀态,人的上層叫模式。這是我的心智模式,模式在上一層叫策略,策略就是應對方式,介于行動和信念之間的,我采取什麼視角,什麼樣的行動方案來應對所有的問題,不是來源于策略。既然你擁有這個策略,你選擇用這個策略也就是說,這個策略一定是在成長的經曆裡面的哪一刻,曾經有效過,隻不過是你認為,它到了所有地方都有效,也就是說你抱着那個策略不放,就是策略單一化。策略沒有問題,策略單一化才是問題。就是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使用這一招。

所以我們學習心理學不是改變我們,很多人說我們改變我自己,改變有些負面的印記,否定了過去,好像我們的過去是不好的,所以我們才要改變,不改變怎麼辦?不是改變我們的策略,而是增加我們的應對模式。

改變VS增加:策略不需要改變,隻需要增加。

凡事有至少三種以上的可能性:策略同樣需要靈活。

就像機器貓的口袋一樣,你的工具越來越多的時候,你的策略也越來越多的時候,運用就會更靈活。

策略本身沒有問題,策略單一化有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策略。

我們每個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會主動策略的,行動可變策略也沒有,這是成年人在成年人世界發展出來的。因此我們會去好奇,原來這個環境可變策略似乎人人都有的,那他到底從哪裡來的?

那我們就想在我們人生的什麼階段我們是純被動的?

這就是我們的嬰兒期。

心理學研究的是我們這些策略是如何安裝在童年期的。

策略形成的途徑:

早年成長的經曆。

原生家庭關系模式。

自己的親身經曆。

目睹或聽說他人經曆

重要他人的說教。

通過視、聽、感等加工出的自我感覺,導緻一個人潛意識決定了學會某種策略。

過我們的學習,原來我們的成長,我們的模式裡面,好多都和原生家庭裡面相關,比如說,以為女士指責男士,那麼他在原生家庭是誰指責誰?媽媽指責爸爸,孩子就學會了,如果一個女士,她會指責男士,那就說明她和說一樣?她和她媽媽一樣,所以她從媽媽指責爸爸學來的。她在媽媽的故事裡,學會了這樣的模型,這就是她的背景。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因為人的策略不僅僅是在原生家庭習得,還可以從外部的環境裡,所以她可能有一些重要的他人,要麼就從他的互動中産生的,就是實際經驗産生的,還有一些是别人告訴她的;“你不能如何如何,你不要如何如何,你不要去水邊,不要相信男人,會很危險。”她相信了重要他人說的,她看到了重要他人做的,然後形成了一系列模式。然而最核心的是哪一部分呢?對一個孩子來說,最核心的是她最愛的人。所以原生家庭這個部分最碰觸她,這些通通是她的背景,指責伸出手指的背景,是她背後一系列的原因。

所以表面上看。她在指責她的伴侶,這是我們很多人看到的部分,我們叫故事的部分,當我們探索到這個部分的時候,也許她并不是在指責伴侶,而是在指責她的爸爸,隻是一個慣性運動,也就是策略的單一化,她沒有讀懂媽媽對爸爸指責背後的期待。其實,這隻是媽媽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但她傳承下來的是指責的形式,所以當她看到愛的部分的時候,她在回到關系中來,她就可以改變她的策略。

所以說從原生家庭傳承下來的一些,這個意思不是遺傳,而是自己決定下載了一個東西,當我們知道是從原生家庭那傳承下來的時候。你就不需要再投訴你的原生家庭了。

學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不要投訴你的原生家庭,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決策的層面,是我可以改變,我可以和媽媽不一樣的表達,我可以讓我們的生活不一樣。

建立愛的更新鮮的決策。前提是她如何能放下背後那一切沉重的部分,這也是心理輔導中經常發現的。我們說沒有退行就沒有治療,退行不是真的變了。而是作為成年人我可以看曾經的我,我可以看到我現在不新鮮的模式,然後我選擇同樣是愛,可以愛的輕松,愛的更有智慧,愛得更有可能性。

沒有退行,就沒有治療

退行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通過退行,回到能量的卡點去轉化。是沒有表達出來的感受,沒有表達出來的期待。我們退行回到這個故事裡面,看到媽媽指責爸爸的那個小女孩,那個情緒是什麼?她的渴望是什麼?當我們在哪裡完結之後,我們在回到當下,那你會發現那一部分對你的負面影響就沒有了,她就可以放下,她成長經曆的一些包袱,在真正的面對面前的男人,而不再是面對她的爸爸。

總結:

如何看到我的策略和覺察。

發展更多策略,前提假設策略;凡事都有三種以上的可能性。策略多時,就不會鑽牛角尖。

本章小結:

環境可變策略VS行動可變策略。

無效的不是策略,是你的策略單一。

有問題和困擾的人往往都是策略單一的人。

無效的往往是你無法與他人策略進行有效的配合。

改變VS增加:策略不需要改變,隻需要增加。

心智模式與行為(心智策略心智模式)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