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很多字都涉及到火,火字旁大家都知道,不過把火字底說成四點水的人卻不在少數。四點底和水沒絲毫關系卻是火的化身,對古人的日常生活卻有着異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這麼說沒有火就沒有中華文明,不管吃食、制陶、兵器都需要火。
火字就是火燃燒的樣子
中國人用火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神話故事中上古有燧人氏鑽木取火,是中國曆史傳說中最早使用火的事件。燧人氏之前,肉類都是吃生的,燧人氏之後,才開始吃熟食。事實上,早在170萬年前,雲南的元謀人就使用天然火。而一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會使用工具取火。有些漢字則很好地保留了,用火烤食的過程。今天我們用然、熊、焦為例來說明。
然最初的本意是燃燒
然,燒也。從火肰聲。從現在了資料來看,許慎的解釋顯然是錯的,後面的然應是會意而非形聲。現代漢語中基本用作,然而、然後、如此這樣。然字本意卻并非如此。然的本意其實是燃燒,從上面的戰國金文與秦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燃字的上部,左邊是肉月右邊是犬,指的是狗肉,下面是火。一見就知道是用火烤狗肉,如果我們有在鄉下,見過烤狗肉的。就知道狗肉是非常容易熟的,一般燃燒的火就能把狗肉烤熟。由此可以清楚看出,然就是燃的本字。而烤狗肉需要将肉和火隔開一點,距離火苗不能太近,不然容易烤糊,因此是一種間接關系,引申為然後、竟然、然而等意思。為了區别這兩種意思,古人畫蛇添足在下面一有火字的基礎上左邊加了一個火,變成了燃字,在古文字中這兩個字在古代是通假字,讀古文的時候一點要搞清楚。
熊字的本字是能
熊反而是後起字
熊,獸似豕。山居,冬蟄。從能,炎省聲。凡熊之屬皆從熊。熊的本字其實是能,從商代的甲骨文中,還可以看出能就是一隻趴着的熊。後來為什麼原來的熊-能卻變成了其它意思呢?其實古人一直有崇拜猛獸的傳統,比如商人的很多族徽中都能見到猛獸的形象,比如龍、虎、豹、熊等,都是力量的象征,相傳大禹一族就是以熊為圖騰,大禹治水時更是化為熊來開山引水。《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轅轅山(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東南),化為熊。謂塗山氏日:‘欲饷(要想送飯來。饷,用酒食款待),聞鼓聲乃來。”大禹所化的熊稱為“罴”可能是熊比較威猛的種類。因此熊對于古人來說就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因此把熊當做能力的象征,這然而然就把熊變成能。而為了區分這兩個字,就在下面加入了火字底,但是這不是像燃的畫蛇添足,而是有其内在的區别。有這樣兩種解釋,其一,熊得加“火”字而不加其它字表示熊,意在強調熊體内有熱量不怕冷。這個解釋多少有點勉強。其二,熊字下加火字底,是烤熊肉的意思,意指熊肉粗糙不易烤熟,必須要用大火才能将肉烤熟。由此有了熊熊大火的意思。此外,古人也有将捕食工具作為捕食對象名字的傳統,比如最常見的禽、獸兩字本字即為捕鳥的網也就是“擒”,獸是一種繩子兩端綁石頭的的工具也就是“狩”的本字,就可以理解古人造字的規則。
焦就是把鳥放在火上烤
焦,《說文解字》:“焦,火所傷也。從火、雥聲。許慎的解釋是,被火所燒傷。也有解釋為火苗燃燒像是鳥在飛舞,指火苗最上面的部分。這兩個解釋應是古人沒有見過焦的本字,臆測來的。從上面的甲骨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焦的本意就是把鳥放在火上面烤,而上面的鳥明顯是帶有羽毛的,羽毛輕薄遇火則焦才是焦的本意。上面部分在戰國時時變為隹,而小篆的三隻鳥,更說明指的是短尾巴小鳥,而小鳥放在火上烤,火一大不就容易烤焦嘛!綜上所述焦就是典型的會意字而非許慎所指的形聲字。
火對于中國文明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火,讓中華文明得以大踏步的前進。燧人氏作為文獻記載的第一位人文始祖,是三皇中的第一皇,本身就說明了火的重要意義。通過上面三個字釋讀,讓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了,火對于古人的意義。此外我們也了解到隻要與火字旁或字底相關的字都與火相關聯。通過上面三個字的解析,可以知道古人的典籍因受到當時的條件所限,并非完全都是對的,需要辨析地吸收。隻有在學習古人的同時,不斷地将新發現的資料彌補其不足。才能讓我們更好學習經典,切不可認為古人的都是好的都是對的,亦步亦趨是要不得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