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歲月留痕登玉掌寺懷古

歲月留痕登玉掌寺懷古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0:48:2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相信大家對《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都不陌生,該詞通過眼前的滾滾東流的江水,指明曆史現象詠歎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位于長江上遊的麗江段金沙江上,屹立着一座一百五十多年前修建的鐵索橋——金龍橋,它無聲地見證了滾滾東流的江水,見證了百年風雨……

歲月留痕登玉掌寺懷古(江山留勝迹吾輩複登臨)1

金龍橋又名梓裡江橋、梓裡橋,号稱“金沙江上第一橋”,位于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和古城區之間金沙江上,它東連永勝,西接鶴麗,東距永勝城150餘裡,西距麗江城區約80多裡。現存的橋建于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蔣宗漢捐資建造,已有100多年的曆史,是長江上現存最古老的橋梁,曾有“萬裡長江第一橋”的美譽,2006年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留痕登玉掌寺懷古(江山留勝迹吾輩複登臨)2

光緒二年(1876年),貴州提督蔣宗漢(谥号“壯勤”)投資十萬銀元,在梓裡江面架起一座鐵鍊橋。光緒五年(1880年)大呂月,蔣宗漢為該橋題匾,命名為“金龍橋”。從此,麗永鶴馬幫客商經由此橋,暢通無阻,成為麗永鶴之門戶,滇蜀之要沖,滇藏之通道。金龍橋建成之後,蔣壯勤又捐助其賞田永平田莊地租一項,為該橋歲修費。自建橋至重修、歲修,迄今近百五十年,淩空飛架上江渡,溝通麗永鶴交通。經嚴寒酷暑,日曬雨淋風蝕,閱盡人間滄桑炎涼,至今仍依舊巍然屹立,氣勢宏偉。它是麗、永、鶴3縣人民智慧的結晶,友誼的橋梁,大大促進了邊疆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永北直隸廳志》載:“金龍橋,在郡治西北一百五十裡(茶馬古道老路)梓裡汛,西跨金沙江,為永郡通鶴麗要沖,計長二十八丈,寬九尺,系鐵索十八股。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現授貴州提督鶴陽蔣宗漢炳堂捐資創修。”又其橋款識曰:“光緒五年(1879年)欽賜黃馬褂記名雲南提督軍門前署騰越總鎮圖桑阿巴圖魯蔣宗漢題。”

歲月留痕登玉掌寺懷古(江山留勝迹吾輩複登臨)3

《永勝縣志》載:明萬曆《雲南通志》載:“上江橋,在州治西一百五十裡。” 可見最早的梓裡上江橋在萬曆年以前造成。雍正《雲南志》:“金沙江渡有三,上渡在城西北一百一十裡梓裡,接麗江界。中渡在城西南一百八十裡舊順州闆橋,接鶴慶界。下渡在城南一百二十五裡金沙江口。”

《新纂雲南通志》載,宗漢始居親喪時,匪酋馬金保數過其家,強加以爵秩。宗漢陽許諾,夜間盜走官軍營,及金沙江,追賊四合,宗漢窮急無以渡,指江水誓曰:“苟天相吾漢民,幸存活宗漢身,他日必滅盡此賊。”忽一浮槎(木筏)流至,因得渡脫去。其後貴仕,乃出資造梓裡橋江上,利便行旅,人至今稱德雲。(國史館《列傳》)

《新纂雲南通志·附錄一·轶事》載:麗江府郭外金沙江有繩渡。兩山夾江,峭壁懸殊空,怒流迅駛,舟梁勢阻,因緣繩而渡焉。繩以篾為纜,長及百丈。渡有二繩,一左昂右低,一右昂左低,兩端皆系于岩石。削木成瓦形,覆纜上,又縛索于木瓦,垂索絡兩股。以雙手攀索,人已懸空,将木瓦一推,則緣纜下趨,瞬息間已達彼岸。欲右渡者,就左昂處坐索推之;欲左渡者,就右昂處坐索推之。《漢書·西域傳》烏托國有縣渡,谿壑不通,以繩索相引而渡,當即似此渡也。光緒《志》案:繩渡滇西北一帶多有之,不獨麗江也。

《新纂雲南通志·列傳十三》載:蔣宗漢(1839年生),字炳堂,鶴慶人。少以武勇從軍。鹹豐六年(1856年),杜文秀陷大理,旁掠取滇西郡縣,宗漢(僅17歲)禦戰,禽斬功多,叙銜七品軍功。從下維西、鶴慶,破鎮壓雄州賊,皆有績。宗漢為人魁岸,有威容,工騎射。臨敵身先士卒,所至披靡。

歲月留痕登玉掌寺懷古(江山留勝迹吾輩複登臨)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