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小寒大寒,凍成一團”。此時天氣依舊寒冷,陰氣由極盛開始轉衰,陽氣也開始回升。
根據中醫理論,此時對應五髒中的腎。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機能強健,可更好地調節機體,以适應嚴冬的變化。
因此,大寒後的養生重點依然是養腎補虛。
要說如何養腎補虛,通過膳食補充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好物——黃芪。
黃芪,補腎補氣還生血
黃芪,也叫北芪(因盛産于我國北方而得名),又名王孫、綿黃芪。
它有“補氣諸藥之最”的美譽,很多人都喜歡用它來泡水、煲湯。
中醫認為,黃芪味甘性溫,有補氣固表、利尿的功效,是一味補氣的好藥。
不僅如此,黃芪還能滋腎溫陽,大補肺脾之氣,是冬日補腎溫陽、益氣生血的良藥,尤其适合腎陽不足、氣血雙虧的人。
妙用黃芪,推薦3款食譜
黃芪可以用來熬湯、煎水、熬粥,用法有很多,以下推薦幾個食譜:
氣血虧虛,喝參芪羊肉湯
氣血雙虧的人,常表現為心悸乏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等。
黃芪能大補肺脾之氣,而脾肺是氣血運化之源,因此黃芪能生血。
将它與補腎補氣血的羊肉同煮,可以調養氣血,更适合氣血虧虛的人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黃芪補血主要用于治療血虛。而我們通常說的補血是西醫的說法,針對是貧血。(貧血,指的是人體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範圍下限。)
參芪羊肉湯
////
材料:羊肉250克、黨參50克、黃芪30克。
做法:先将羊肉切絲,黨參、黃芪潤透洗淨切片;再把油鍋燒熱,下姜絲煸香,加入羊肉煸炒,加入料酒煸炒;最後加鮮湯,把羊肉煮熟,放入黨參、黃芪,改小火燒至羊肉入味,出鍋即成。
脾胃虛弱,喝黃芪豬肚湯
脾氣虛弱的人,常表現為食欲減退、食後腹脹、倦怠乏力等。
豬肚甘溫,入脾胃經,能健脾胃、補虛損、通血脈,尤其适合脾胃虛寒、食欲不佳的人食用。
将它和黃芪同煮成湯,可以益氣健脾,消食開胃,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也能常喝。
黃芪豬肚湯
///
食材:黃芪20克,豬肚1個,食鹽适量。
做法:把豬肚洗淨,将黃芪洗淨後裝入豬肚内;鍋中加水,豬肚和黃芪一并用大火煮開,調小火炖1~2個小時至熟,加食鹽調味食用。
補腎固陽,喝黃芪豬腎湯
冬天是補腎的好時節,而豬腎也叫腰子,《本草綱目》認為,它能補腎氣而通膀胱。
将它與補腎固陽的黃芪同煮成湯,可以補腎陽,更适合腎陽不足、腎虛的人食用。
黃芪豬腎湯
////
材料:黃芪50克、杜仲25克、續斷25克,豬腎兩個。
做法:把豬腎切成薄片放入沙鍋内,加水适量煮熱;再将上述藥物洗淨後加入沙鍋内,用大火煮沸15分鐘,接着改用文火慢炖一小時左右,加入生姜三片、蔥段少許,調味即可食用。
看到這,相信很多人已經摩拳擦掌,準備用黃芪給自己補補身體了。
别急!黃芪雖好,但也得講究用法,如果不注意一些細節,很可能越補身體越差。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用黃芪進補有何注意——
黃芪進補“1要2不宜”
很多人用黃芪煲湯來進補,是因為“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這個順口溜。
但事實上,這句順口溜并不完全科學,因為黃芪湯講究的是要“巧喝”,而非“常喝”。
怎麼“巧喝”呢?簡單地說,就是要牢記“1要2不宜”。
1. 要做“皮試”
黃芪性溫而藥力強勁,如果經常單獨使用它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可能會使身體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
所以,為了不把“補藥”喝成“火藥”,最好先做一下“皮試”。
簡單說,就是在使用黃芪之前,先服用比較平和的黨參試試,發現有效而無不良反應後,再加用或改用黃芪。
2. 不宜一次吃太多
用黃芪進補還要依照循序漸進的方法,一般要由少量逐漸增加。
可以邊服邊觀察,看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一旦有這些症狀,則應停用或重新配伍。
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症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不良反應,可增加用量。
要是不知道咋判斷,最好的辦法還是請專業的中醫師幫忙。
3. 不要不辯體質就喝
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建議不要用黃芪。
此外,身體幹瘦結實的人、處于感冒的人和經期中的女性,不适合吃黃芪。
來源:健康全說、養生每日推送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後台,我們将24小時内進行處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