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得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兒。這話應用到收藏裡也是可行的。
我們不妨這麼理解:不懂不識,是要被當槍使,還是要當垃圾王?
拿最近銀川一個事情舉例,李老闆家底豐厚,喜歡收藏,偏他呢,不識貨,還喜歡“一鍋端”,隻要賣家告訴他,這是從鄉下收上來的“好東西”,那就全部買了。
這不,給了強某人一個可趁之機。心生貪戀的強某先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李老闆,直接堂而皇之地告訴李老闆,他手上有一批古董,還是從古墓中挖出來的宋代哥窯瓷器。
實則呢,那些全都是強某人在北京擺地攤的餘貨,虧得李老闆還笑呵呵地,以每件2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價格全買了,前後左右大概也就是16萬左右吧。
就以上事例,小九說幾點:
1、現在的盜墓賊沒得這麼大膽的(說是從古墓中挖出來的寶貝嘛,可不是盜墓賊嘛),國家管制得可嚴實了,大凡這麼大批量的古董,鐵定有貓膩;
宋代哥窯青釉碎紋刻蓮花筆洗
3、宋代哥窯瓷器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明代《格古要論》中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鳝血為上,梅花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這裡講的是崇尚紋路美的哥窯,最好的開片紋路是金絲鐵線。依現代人看;冰裂鳝血紋也是好比欣賞一部優美的神畫,拿在手中;看着那優美的造型,那溫潤的釉面和自然生長的各種紋路,會讓你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一般來說,哥窯的釉面光澤較少,有一層像酥油之光,釉面有一種皮膚出油汗的感覺,釉質較深濁不透,釉厚薄不勻。
但也有一種最好的哥窯瓷;釉層極其細膩滑潤,光澤明亮而溫潤,精光内斂,整體的感覺是玉而非瓷。
宋哥窯的大開片并不是全黑色,而是黑中閃陰藍色的感覺,線路稍粗色深,線路長而且相互連接,這應該是當時出窯開片時塗抹上去的炭黑色。
小片紋的線路細而彎彎曲曲,發鐵黃或鐵紅等深淺不同的顔色,這和所處的環境有關;在土中埋藏的時間越長,土中的鐵滲透進開片的色就越深,反之就淺,和時間是成正比的。
小片紋的線路就好比人到老年自然出鄒紋一樣;上千年春夏秋冬,熱脹冷縮及土内對瓷器的壓強變化,便會自然産生細小的彎彎曲曲的開片,傳世時間長的也有空氣中的氧化物對它的腐蝕作用。小片紋的線段短并與深色線段相連,但它們卻是各自不同的兩張網。
哥窯瓷器在放大鏡下的樣子
新瓷的裂紋都比較平直,裂口都比較寬。裂紋将釉面切割成的裂紋都成帶有角度的四邊形五邊型等幾何形,而古瓷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随着環境的變化緩慢形成的,裂紋的線條彎曲自然。
宋哥窯的紫口鐵足是它的典型特征,但也有有鐵足沒紫口的。所謂紫口所指口部向下流釉,露出胎的紫黑色胎質所言。宋哥窯因多次上釉釉很厚,放大鏡下觀泡,釉泡層層疊疊,有聚沫攢珠的感覺。
但也有的泡很少,看不清楚。高倍放大鏡下看;釉上和釉層内,必然會生長出白色.灰白或泛褐鐵色的土繡花結晶,釉内部生成棉絮狀、雪花狀、碎渣狀等等各種形狀的莫來石晶體。
故宮現存哥窯瓷
胎底一般是用墊餅或裹足支釘支燒,底足塗醬色護胎釉,制作規整。
并且,宋哥窯的燒結溫度在1250度左右,稍有欠火,以手扣之聲,有些木啞,在陶與瓷之間。
4、多參觀些正規博物院的哥窯瓷器展,總能耳濡目染些真的哥窯瓷器是個什麼樣↓↓
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
時間:2017年11月12日~2018年8月31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延禧宮西配殿一層)
費用:60元(門票)
本展覽展品以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和仿哥窯(釉)瓷器為主,輔以相關窯址考古發掘所獲标本、修複品,充分展現了哥窯瓷器的獨特藝術魅力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PS:《故宮古建守護者系列之單士元專題展覽》東華門古建館,展期至5月30日。關注盛世九五,更多好料等你來來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