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八大行星從内到外,位于第一、二位的分别是水星、金星。這兩顆行星因為距離太陽過近,周圍的小天體受到太陽強大的引力拉扯,以至于沒有衛星能環繞着它們。第三位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很幸運,有月亮陪伴着我們。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它的起源一直衆說紛纭,目前主流學說認為,月球是由地球在誕生初期被“忒伊亞”小行星撞擊後,抛射到太空的物質聚合而成。接下來,就是位于第四的火星。這顆紅色行星擁有兩顆衛星,火衛一(福布斯),火衛二(戴莫斯)。别看火星的衛星數量比地球多,但品相卻大大不如我們的月亮。火衛一、火衛二這倆歪瓜裂棗,直徑隻有約22千米和12千米,活像兩個翻滾的大土豆。
位于第五的便是行星之王——木星。木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太陽的巨大天體,質量約為1.9×10∧27千克,就算把其他七大行星綁在一起,木星的質量仍超過它們總和的2.5倍。論體積,木星的直徑約為14萬千米,可以塞下1300多個地球。
這樣一個巨無霸,所具有的萬有引力自然大得超乎想象。在木星身邊共圍繞着79顆衛星,木星的衛星數量僅以4顆的差距,屈居土星之下,暫列太陽系亞軍。雖然,現今木星造不出高品相的原生衛星,但小編相信,以木星強大的實力,再捕獲幾顆歪瓜裂棗的小天體,充當衛星,實現反超也隻是時間的問題。
科學家把木星衆多的衛星按照軌道遠近分成若幹個群,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内側群”有4顆小衛星,直徑小于200千米,軌道半徑小于二十萬公裡。“希馬利亞群”由5顆聯系緊密的衛星組成,軌道距離大約在1千1百萬公裡。“帕西法爾群”由形态各異的逆行衛星組成,涵蓋了最外層所有的分散衛星。
誠然,最能代表木星衛星的當屬——“伽利略衛星(群)”。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這四顆衛星最早是由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發現。它們的運行軌道約在距木星40萬至200萬公裡。這四顆明星衛星在太陽系的衛星界中創下了諸多紀錄。
木衛一(艾奧),這顆衛星是太陽系中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天體。木衛一的質量大約是8.9×10∧22千克,直徑大約有3642公裡,在其表面星羅棋布地散落着超過400座活火山。由于木星和其他衛星的引力、潮汐力拉扯,使木衛一地層扭曲、摩擦,進而引發火山猛烈地噴發,最高可達到距地表480公裡,溫度最高可飙升至1800℃,木衛一俨然就是恐怖的煉獄。矽酸鹽、硫磺、二氧化硫等組成千瘡百孔的地表,配上難看的色彩,十分瘆人。
木衛二(歐羅巴),這顆衛星可謂是太陽系中最負盛名的天體之一,它被譽為“最有可能發現地外生命之處”,其勢頭甚至蓋過火星。木衛二質量約為4.8×10∧22千克,直徑約有3138千米,比月球稍小。木衛二表面被冰層覆蓋,冰層之上還有縱橫交錯的紋路,整顆星球猶如藝術品般光滑,比木衛一漂亮太多了。
但我們最在乎的還是木衛二的“内在美”。木衛二的冰層之下,是一片深達100公裡的全球性海洋,總的儲水量甚至超過地球水量的兩倍有餘。同樣受到木星和其他衛星的引力拉扯,木衛二内部也被加熱。穩定的熱源有了,液态水有了,那孕育出生命……
木衛三(蓋尼米得),這顆衛星是太陽系體積最大的衛星,直徑約為5262千米,比水星還大。但木衛三的質量大約是1.5×10∧23千克,僅相當于水星質量的一半。木衛三還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磁場的衛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鐵的流動内核的對流運動所産生的。
木衛三表面主要由水冰和矽酸鹽岩石構成,其表面相對光滑。部分地區是有着45億年古老曆史的撞擊坑暗區,還有部分是稍年輕的山脊明區。近年來研究表明,木衛三表面之下200公裡處存在一個被夾在兩層冰體之間的鹹水海洋,其液态水含量超過地球,科學家不否認木衛三的冰層之下可能孕育出生命。
木衛四(卡裡斯托),除月球外,太陽系中最适合建立殖民基地的衛星。木衛四的直徑約為4800 千米,體積稍微小于水星。質量大約是1.08×10∧23 千克,僅為水星的三分之一。木衛四的表面與木衛三、木衛二類似,由矽酸鹽岩石和水冰所構成,較為光滑。木衛四表面下100千米處可能也有一個液态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因為缺乏内熱,其孕育出生命的可能性不高。木衛四曾經受到猛烈的隕石撞擊,形成了多樣的地貌,地質年齡十分古老。
木衛四表面沒有地震、火山等地質活動,相對穩定有利于探測器登陸。距離其母星木星不遠不近,既可以少受木星磁場的影響,又可以輕易獲得木星重力的助力。美國、俄羅斯都已制定詳細的計劃,在不遠的将來,人類或将踏足木衛四,并建立太空殖民基地。以木衛四作為跳闆,造訪木星及其他衛星。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人類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