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總統普金宣布承認烏東兩區為獨立國家之後,俄烏沖突全面升級。這讓我想起了一部烏克蘭戰争片,編劇是俄羅斯人。
烏克蘭政府投資,烏克蘭國防部提供坦克,卻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合拍片——
《機器人:英雄不會死》,又譯《鋼骨》。
這部電影的主演有三個:羅曼·亞西諾夫斯基、維亞切斯拉夫·多夫琴科、耶文·尼什丘克。豆瓣收錄他們的作品不多,百科也沒有詳細資料,不關注烏克蘭電影的小夥伴,大抵是不認識他們三個的。這裡,我們不再贅述,因為不影響閱讀。
但是該片的導演和編劇,卻都赫赫有名,咱們來分開簡要介紹一下。
導演阿希姆特·塞塔布拉耶夫,他出生于烏茲别克斯坦,卻是二戰後被遷移到烏克蘭的克裡米亞鞑靼人;他的曾祖父是海軍上尉,曾參加過加裡波利戰役,父親是克裡米亞鞑靼貴族,母親是Haitarma合唱團創始人之一,妻子是烏克蘭著名表演家Igor Kondratyuk的制片人Ivanna Dyadyure;他的整個家族成員,要麼從事藝術行業,要麼從軍從政,是烏克蘭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之一。
阿希姆特·塞塔布拉耶夫原本是研究戲劇和音樂的,但俄烏沖突之後,他就轉行當導演了,而且拍的幾乎全是關于俄烏沖突的戰争片:《歸途望鄉》《切格瓦拉行動》《他人祈禱》《近衛軍》等等。
而令人意外的是,這部電影的編劇竟然是一個俄羅斯人——納塔莉亞·沃羅日比特。
這位美女編劇的來頭也不小,納塔莉亞·沃羅日比特畢業于莫斯科文學院,早在2009年,她的多部劇就在莫斯科、倫敦等多地巡演,比如她導演編劇的《惡徒》,2017年就曾在倫敦皇家宮廷劇院首演;而在俄羅斯,她可謂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知名編劇,比如俄羅斯口碑佳劇SCHOOL (2010)、電影 STEEL BUTTERFLY (2012)、WILD FIELDS (2016) 、CYBORGS (2017) 等作品的領銜編劇就是納塔莉亞·沃羅日比特。
按理說,一個烏克蘭導演和一個俄羅斯編劇怎麼會合拍一部關于俄烏沖突的電影呢?
但神奇的是,兩人竟然真的合作了,而且效果還不錯——《機器人:英雄不死》成為了烏克蘭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很多俄羅斯觀衆也看過這部電影。
究其原因,是因為兩人用“準紀錄片”的形式來呈現那場慘烈的戰争,用凜冽的鏡頭還原真實的曆史事件,冷眼旁觀俄烏的“困獸之鬥”。
下面,扒姐就結合着劇情,帶大家了解一下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戰争片。
2012年,彼時的烏克蘭為了迎接歐洲足球錦标賽,決定重建頓涅茨克機場航站樓。不成想,兩年之後,航站樓在俄烏沖突中淪為了廢墟。憤怒的烏克蘭人為了抗擊俄羅斯人的攻勢,發起了頓涅茨克保衛戰。
可是當時的烏克蘭内戰加劇,抽調不出足夠的兵力去作戰。于是,烏克蘭學生、教師、礦工、農民、藝術家等各行各業組織起了志願者,作為最後一批支援兵力前往支援。
軍車在開往前線的途中,一行人心态不一:有些人心懷忐忑,面色惶恐;有些人滿不在乎,視死如歸;有些人唱起了歌,有些人拉起了家常......
這時,一個烏克蘭小夥突然咆哮道:“讓那該死的俄國佬放馬過來!”
話音剛落,一枚俄羅斯的火箭彈擊中了軍車,一名士兵頓時被燒焦。
惶恐不已的衆人趕緊跳下車尋找掩體,且戰且走。
好不容易到了航站樓,衆人卻發現它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
大家正在不知所措時,一位藝術家志願者安慰道:“别客氣,這裡就是我們的工作室!”
可戰場畢竟不是“工作室”,而是人間煉獄。
這些毫無戰鬥經驗的志願者,不僅要應付俄軍,而且還要應付分裂勢力,疲于奔命。
此後便是文戲和武戲的來回穿插:武戲方面,無外乎就是交火戰鬥、運送傷員、互換俘虜等戰争片的常規場景;而文戲方面卻令人五味雜陳,有想老婆的,有想學生的,有打了半天不知道為啥打的,有打了半天感覺是“自己人打自己人”的......
影片的結尾,航站樓實在是守不住了,指揮官讓他們撤退,衆人都不願意撤退。
這個伏筆跟開頭及片名遙相呼應——你們是機器人不怕死,你們是鋼骨永不撤退!
雖然,電影沒有給出這場戰争的結局,但是現實卻給了:頓涅茨克戰役(又名頓巴斯之戰),一共持續了242天,以俄羅斯支持的獨立派勝利而告終,留守在航站樓的烏克蘭士兵全軍覆沒。據統計,這場戰役一共有200餘名烏克蘭士兵及800餘名分裂派士兵喪生,而這些死去的烏克蘭士兵主要是來自學生、老師、工程師、藝術家組成的志願者!
這場慘烈的戰争給烏克蘭和俄羅斯雙方,都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和反思。所以,烏克蘭導演導演阿希姆特·塞塔布拉耶夫和俄羅斯編劇納塔莉亞·沃羅日比特才有合作這部電影的可能和動力。
該片拍攝之時,烏克蘭政府提供了一半的資金支持,烏克蘭國防部則是主動提供坦克等武器裝備支持。俄羅斯雖然明面上沒有支持,但能夠容忍他們國家的編劇去創作一部烏克蘭視角下的俄烏沖突,這不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支持嗎?
豆瓣網友給這部電影打出了6.2的分數,很多影評人将其定義為一部“平庸的戰争片”,甚至定義成烏克蘭的“抗俄神片”,扒姐是不認同的。
首先,這部電影以烏克蘭視角來拍沒錯。但是,它是烏克蘭導演和俄羅斯編劇的聯手之作,用的是“準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換言之,真實的戰争場面就是那樣的,他們極其冷靜而又克制地做了“還原”而已。
其次,該片并沒有回避烏克蘭自身的問題。比如,當時烏克蘭内戰搞得一團糟,沒有兵力去出征,竟然讓自願者上前線;比如,烏克蘭士兵認為“我們的頭頭很軟弱”;再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為啥而戰等等。
然後,影片并沒有回避戰争的必要性問題,而且還追問了戰争是否是正義的。對于俄羅斯士兵來說,他們都是誠實、正直的人,一直相信自己的國家;那麼,對于烏克蘭士兵來說,不也是如此嗎?
最後,影片探讨了和平的可能,隻是借演員之口說出來的:“聽說,我們是一條船上的!”
寫到這裡,扒姐感覺這部電影不僅拍出了俄烏沖突的結局,而且還寫出了雙方糾結矛盾的心态。
對于俄羅斯來說,它為自己的國家利益做戰略部署,甚至不惜發動戰争,果真是他們情願的嗎?想要的嗎?
而對于烏克蘭來說,自身的内部問題一大堆,還要疲于奔命地去應對外部勢力,他們果真能夠戰到一兵一卒嗎?
兩個國家有着很深的淵源和聯系,但又有着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這一瞬間,還有和解的希望和意願;那一刹那,頓時反目成仇、你死我活。
都說人生如戲,可這現實幀幀幕幕都是戲。隻是演員拍完戲,可以出戲;士兵上了戰場,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電影《機器人:英雄不會死》,拍出了烏克蘭的結局。
可俄烏沖突,才剛剛開始。
我是圈外扒姐,希望世界和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