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刺身來源于哪裡

刺身來源于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5:03:51

我是梨白,一枚曆史、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今天依舊風雅,聊聊“口腹之欲”,說說刺身那些事兒。當然,新冠病毒的特殊時期,還希望大家選擇熱加工的食物,今天梨白和大家隻探究刺身起源和文化的一二事。

很多小夥伴都喜歡吃日本的刺身,特别是海鮮刺身,三文魚、金槍魚等,不為别的,就為那股未經修飾的鮮甜味!很多人都認為“刺身”為日本人所發明,其實不然,在我國生食魚類的曆史相當的悠久,我們稱之為“魚脍”。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1

刺身拼盤

“魚脍”最早的記載和“講究吃法”剖析

《禮記·内則》曾記載:“肉腥細者為脍”,故在先秦時代,“脍”泛指被切成細絲的肉類。至于為什麼要生食肉類,那是因為我們的祖先認為有些肉類經過“烹煮”後會失去原有的鮮美,魚肉就是如此,所以吃貨真的哪個朝代都有。

我國最早吃“魚脍”的記錄是在周朝,出土的周宣王時期的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周朝的軍隊在今陝西白水縣附近迎戰,後凱旋而歸,宴請朋友時吃的就有生鯉魚片。這件事也被《詩經》所記載,“飲禦諸友,炰鼈脍鯉”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2

由此可以看出,和日本刺身多為海魚不同的是,我國古代的“魚脍”多是淡水魚,最初以鯉魚居多

  • 具體吃法是什麼呢?

《禮記》和《論語》中都有記載,“脍,春用蔥,秋用芥”,“不得其醬不食”

  • 可見“魚脍”的佐料很講究,如果沒有和其相配的醬料還不如不吃,相配指什麼呢?

春天是蔥,秋天是芥,兩者都是辛辣味的佐料,和“魚脍”的鮮美口感可謂相得益彰,味道怎麼樣,成語“脍炙人口”就已經告訴你它有多美味了!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3

南北朝時出現了一道關于“魚脍”的名菜“金齑玉脍”。這道菜在配生魚片的佐料上可謂下足了功夫!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這道魚脍佐料的名稱和做法,"八和齑"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制成的。真的不用吃,看看這些料已經覺得鮮、甜、美了,更不用說配上魚脍了!據說這道菜也是隋炀帝的最愛。

“食魚脍”巅峰期唐宋:朝盤鲙紅鯉,夜燭舞青娥

唐朝是食“魚脍”的高峰期,人們對魚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受地緣限制,當時受歡迎的魚類依然是淡水魚,講究的肉質鮮嫩、厚實且刺少。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4

唐朝将“食魚脍”看作是與“觀歌舞”一樣的人生樂事。據記載喜愛唱歌、跳舞、拌“醜角”的唐玄宗李隆基是制作魚脍的個中好手!受其影響那個時代的風流世家子弟都有一手絕佳的片、切魚脍技藝,以求在和朋友喝酒、吟詩、觀歌舞的時候“操刀響捷,若和節奏”,這是顯擺的資本!

說到作詩,就不得不提到唐代“高歌一曲酒一杯”的詩人們,他們可是對“魚脍”愛得很深沉。王維《洛陽女兒行》中寫道“侍女金盤脍鯉魚”王昌齡的《送程六》中也有“青魚雪落橙虀的記載。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5

王維

盛唐時期,日本為了學習先進的科技、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入長安,“魚脍”文化也由此被引進到了日本,同樣因為地理因素的影響,他們因地制宜用海魚做刺身并将其發揚光大。

在宋代“魚脍”已經成為了大衆化的美食,各種文獻中記載可做“魚脍”的魚更是多達三十幾種。《東京夢華錄》卷七的《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中就有記載“遊人的魚,倍其價買之,臨水斫脍,以薦芳樽,乃一時佳味也”說的就是三月一日那天,皇家開放金明池,遊人得到許可釣魚,大家争相高價購買,當場就片“魚脍”,是那個時節不可多得的美味。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6

宋朝的詞人和唐朝詩人一樣,同樣都是美食家。蘇轼的詞中就曾記載了“魚米之鄉”湖州的一道“魚脍”美味,“吳兒脍縷薄欲飛”。同樣愛吃的還有陸遊,他的《秋郊有懷四首》就提到"縷飛綠鲫脍,花簇赪鯉鲊",可見對魚脍的喜愛程度。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7

福建魚脍

既然“魚脍”這麼受歡迎,為什麼慢慢的在古代曆史中消失了呢?

原因很簡單,魚脍雖鮮美,但是食用“風險”也極大。比起深海魚,淡水中的魚類更容易有寄生蟲從東漢起曆代都有對食“魚脍”得病的記載,嚴重者有緻死的其次,古人吃淡水魚就像是“試錯”,吃到河豚類的“魚脍”,足夠讓他們“悔恨終生”!明朝時,食“魚脍”被記載的頻率就很少了,因為當時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魚脍”提出了異議。

刺身來源于哪裡(刺身起源日本我們祖先已吃了三千年)8

我國現在還是有很多地方有食“魚脍”的飲食習俗,福建的甯化、廣東的順德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依然喜食鮮美的魚生。

很多人都以為“刺身”源于日本,其實不然,這也切合了現在比較熱門的話題“文化輸出”,如果我們不将咱們的文化自信地展示出來,别人又怎麼知道“刺身”源于“魚脍”、“抹茶”源于“點茶”呢!

除此之外我們是否也要反思,為什麼日本等國能夠将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習且改良傳承了下來,還做到了精益求精,我們是否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呢!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删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東京夢華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