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8:14:20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從古人的及笄禮開始)1

在很多古代小說中都有有關女子及笄禮場景的描寫,在電視劇《楚喬傳》中也有關于元淳公主及笄禮的場景,那麼大家對及笄禮有多少了解呢?

及笄,也稱“既笄”。“及”字有達到的意思,“笄(ji)”讀作一聲,是古代女子用以來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因此及笄就是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也指已經到了适宜婚嫁的年齡。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從古人的及笄禮開始)2

一種年齡的表示

古人有很多表示年齡的稱謂,例如襁褓指不滿周歲,孩提指三歲,髫年指女子七歲。而及笄就表示女子十五歲。因為在古代男子二十行弱冠禮,女子十五歲行及笄禮,都表示成年。所以“及笄之年”也指女子十五歲。女子及笄禮的象征意義和男子弱冠禮一樣重大。

我國從周代,就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及笄禮。一般是在十五歲舉行,她們在行過及笄禮之後,就會改變幼年的發式,将頭發绾成一個髻,并用黑布将發髻包住,再用簪子将發髻固定住,因此古人也用發型來區分女子是否成年。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從古人的及笄禮開始)3

及笄禮是一種成年禮

作為女子一生具有極為重大意義的成年之禮,及笄禮有一套繁瑣而盛大的流程,在行及笄禮之前要準備賜字文書、酒具、飯碗、冠笄(栉)、盥盆(巾)、香爐、草席、蒲團、托盤、蠟燭等物品。還要邀請參禮人員,參禮人員也有各自的身份,主人身份一般由笄者的雙親擔任;由有德才的女性長輩擔任正賓身份;還要有有司1人,為笄者托盤;以及贊者1人,來協助正賓行禮,一般為笄者的好友、姊妹;還有其他親友賓客為觀禮者。

及笄禮的流程主要是:迎賓、就位、開禮、笄者就位、賓盥、初加、一拜、二加、二拜、三加、三拜、置醴、醮子、字笄者、聆訓、笄者揖謝、禮成。在及笄禮中的“字笄者”就是給笄者取“字”。在及笄禮上為笄者取字,即取一個正式的名字。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從古人的及笄禮開始)4

對于儀式感這件事,古人的确做得非常到位。可能因為在古代,人們的娛樂活動比較少,再加上思想也較為傳統,所以才出現了各種儀式和節日。而且還要為不同的節日配上不同的禮節和活動,成為一個獨特的完整的活動。


如果15歲沒有定親怎麼辦

後來這個取字就和許婚聯系在一起了,如果女子過了十五歲也沒有定親,也不會舉行儀式,因此“待字閨中”的那個“字”指的就是有人來定親再取字的意思。

雖然《禮記▪内則》中記載“十有五年而笄”,但并不意味着女子到十五歲就要行笄禮。因為行禮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許嫁”,因此女子的及笄禮也分“未嫁之笄”與“許嫁之笄”。

女子在15到20歲有許嫁而産生的及笄禮稱為“許嫁之笄”,許嫁之笄取表字儀式比較隆重,因為古代女子的取字為夫家所用,不能亂表字。但是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及笄禮,稱為“未嫁之笄”,行未嫁之笄後仍做孩童打扮,不取字。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從古人的及笄禮開始)5

在重要程度上,“未嫁之笄”比“許嫁之笄”的重要程度要低,“許嫁之笄”等同于男子的冠禮,在主持笄禮的人員也不一樣,未嫁之笄僅由家中婦人(指兄弟的妻子或者世伯母之類的)執禮,許嫁之笄是由主婦和女賓執禮共同完成。

為什麼未嫁之笄與許嫁之笄的隆重程度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及笄禮嚴格受男子“納征禮”的牽制,從屬于婚姻的一部分,這也是古代男尊女卑理念的一種體現。因此前文中提到的“待字閨中”的情況就屬于“未嫁之笄”。


《紅樓夢》裡的緻敬曆史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問林黛玉尊名是哪兩個字,黛玉便說了名,寶玉又問表字,黛玉道“無字”,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個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極妙。在這段賈寶玉問林黛玉名字故事中,黛玉沒有許配人家,因此是沒有字的,所以她回答寶玉“無字”。

雖然男子的冠禮與女子的笄禮都是表示成年,但是男子冠禮與女子笄禮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子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可以承擔社會責任,擁有各項政治義務。而女子行及笄禮在許嫁之後,表示着女子已經可以結婚生子,有奉養公婆、相夫教子、謹行婦道的責任。

在古代為何男子要行及笄之禮(從古人的及笄禮開始)6

現在社會女孩子已經不再行及笄禮,不過有些地區還保留女子行笄禮的習俗。随着時代的發展,笄禮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臨泉某學校在學生十八歲的時候為他們主持成年禮,身穿漢服的學生由父母為自己行加冠禮或者及笄禮,老師帶領着他們向《憲法》莊嚴的宣誓。

學校通過這樣一個莊嚴的儀式讓學生們意識到他們已經成年,從法律上被憲法賦予了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同時也應該承擔公民的責任,履行應盡的義務。雖然與古代的成年禮不同,但是都意味着他們已經長大成人,要開啟一段屬于他們自己的嶄新的人生。

通過及笄禮的曆史,大白想表達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自己重要的時間點,也許對其他人來說無關緊要,但卻和自己息息相關。生活中需要一定的儀式感,例如年輕人談戀愛,會互贈禮物;例如孩子會做一個“抓周”的儀式,來預測一下未來是什麼職業;又例如大學生考試前的“拜柯南”儀式。

其實無論是哪種儀式,它的背後承載的一定是信念。行為隻是表面的,我們透過曆史,更應該關心的是某種行為背後的含義,它或許像中秋節一樣承載了期望,或許像端午節一樣承載了懷念,又或許像清明節一樣,帶着一絲絲悲傷的意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