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六世紀《詩經》記載:“其籁伊何?惟筍及蒲。”可見竹筍已同香蒲為蔬。晉代戴凱著《竹譜》介紹同品種,風味獨特。唐代白居易詩雲:“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宋代詩人楊萬裡在《煮筍》詩中,對竹筍的質地、營養價值、烹調方法都作了極高的評價,并作出了“頓頓食筍莫食肉”的結論。從曆代名家對竹筍的贊美詩中,人們不難看出竹筍的身價之高。李笠翁譽之為“素食中第一品”,謂其可與嫩豬肥羊媲美。
竹筍,又名毛竹算,竹芽,竹胎,竹萌,鞭筍,為禾本科多年生常綠植物毛竹或同科各種竹子的幼苗或嫩莖或短縮肥大芽所以才有竹筍的雅稱。竹筍入藥始載于《名醫别錄》,其性寒味甘無毒。功能清熱解渴,化痰益氣,利膈爽胃。适用于熱痰咳嗽,胸膈不利,心胃有熱,二便不暢。《本草綱目》載竹筍“主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利膈下氣,化熱消痰爽胃。”《本草綱目拾遺》稱之“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本草求原》載“竹筍同肉多煮,益陰血,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者,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本草衍義》載:“竹瀝引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處,如痰在巅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經絡髒腑可利,痰在皮裡膜外可行。又如痰壅狂亂,風熱發痙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聖劑也。”《本草選》謂“竹瀝乃陰虛有大熱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竹瀝還可清心火,降肝火,止牙痛,養血明目,潤燥止渴。竹瀝當茶飲,治流腦高熱,乙腦嘔吐;淡竹瀝點眼,或入人乳飲服,治小兒目赤。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竹筍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澱粉、多纖維等特點。現代藥理研究和臨床觀察表明,竹筍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相當高,不僅是聞名天下的理想蔬菜,而且是功效肯定的食療妙品。
由于竹筍含有較多的粗纖維及難溶性草酸鈣,影響人體鈣質吸收,故處在生長發育時期的兒童少食為宜,平時胃腸道消化不良的人,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出血、尿路結石、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的人忌食。
中醫認為,竹筍性寒冷利,脾虛腸滑者最好不食。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戴寶柱
編輯:于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