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洞察人性和理解人性

洞察人性和理解人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02:32:26

洞察人性和理解人性?人性這個詞,每個人都對它有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我們在經曆人生變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人性産生更深的認識那麼,人性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人的天性,它隐藏在每個人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下面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從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細節中,看到每個人隐藏的人性,而那些以前我們沒有辦法理解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對人性的剖析,看到它背後的真相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掌握洞察人性的方法,還能讓我們對自己的内心有更清楚的認識,讓我們知道該如何與他人相處當我們面臨巨大壓力或者精神出現一些小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本書中的原理,分析自我,找到出路,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洞察人性和理解人性?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洞察人性和理解人性(人性人性人性)1

洞察人性和理解人性

人性這個詞,每個人都對它有自己的理解,特别是我們在經曆人生變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人性産生更深的認識。那麼,人性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人的天性,它隐藏在每個人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下面。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從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細節中,看到每個人隐藏的人性,而那些以前我們沒有辦法理解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對人性的剖析,看到它背後的真相。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掌握洞察人性的方法,還能讓我們對自己的内心有更清楚的認識,讓我們知道該如何與他人相處。當我們面臨巨大壓力或者精神出現一些小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本書中的原理,分析自我,找到出路。

我們把洞察人性說得這麼厲害,這又是誰首先提出來的呢?這個人你可能沒聽說過,作者的名字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是一位奧地利個體精神領域的專家,曾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客座教授。阿德勒是心理學界非常重要的一位牛人,他的老師就是著名的《夢的解析》的作者弗洛伊德。阿德勒認為,并不是隻有心理學家才有資格研究心理學,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整個社會負責。心理學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讓人們過得幸福,而不隻是局限于學術研究。阿德勒創立了以自我研究為導向的個體心理學研究,成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這本書就是他用來闡述個體心理學觀點的權威著作。

我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自我,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觀點。其實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是由弗洛伊德率先提出的,是精神的三大部分。簡單來說,本我代表人的深層欲望,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更類似于良知和道德判斷。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一個人對你出言不遜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憤怒,想要反擊對方,甚至腦海中曾想過殺死對方,這種原始的沖動就是本我。而當你考慮到這麼做要承擔的社會、道德以及法律風險時,這個時候就是超我在起作用。而自我會負責協調腦海中的這兩個聲音,我們便會選擇壓制住内心的憤怒,采取一種有教養的、更加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弗洛伊德到了後期執着于性本能的研究,把人的很多行為和心理現象歸結為性的壓抑,這是阿德勒所不能認同的,因此和老師分道揚镳。而阿德勒也開始更加重視人的社會意識,偏向于讓心理學研究走出研究機構,幫助到我們每一個人類個體。

介紹完了作者和書籍的一些基本信息,接下來我為大家講述本書的具體内容,我通過三個方面,來分享給大家這本書的精髓:第一,我們來講一下人性是什麼;第二個方面是,為什麼說人的行為習慣是洞察人性的鑰匙;第三個方面,我們重點來講述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和分類的,以及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去調節自己的性格。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講講人性是什麼?

很多人會把人性與人的性格這兩個概念等同起來,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阿德勒認為,人性是人的訴求,不同的訴求支配着一個人不同的行為,而人的性格是一個人行為習慣的綜合體。比如說工作這件事情吧,我們辛辛苦苦地通過工作來賺錢,這是我們的行為。可是我們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行為呢?表面上是為了買房、買車、出去旅遊,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一點,但是在這樣行為的背後,我們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也是為了獲得超越别人、比别人過得更幸福的優越感。這種隐藏在買房和買車背後的動機,就可以稱之為人的訴求,也就是人性。而理解一個人的訴求的過程,其實就是洞察人性。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人的訴求分為表面訴求和根本訴求。表面訴求往往隻是停留在對行為的簡單解釋,而行為背後最根本的訴求才能稱得上是人性。我們給大家舉一個心理學的案例來說明:一位青年男子因為自身的情感問題找到心理咨詢師求助。這個男人的外表很英俊、性格體貼,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很有女人緣。按說這樣的一個人,既不愁沒有收入,又不愁找不到女朋友,應該過得很幸福。然而,他卻和心理咨詢師表示自己活得非常痛苦,在他的感情生活中,他總是不停地在換女朋友,即便已經有了非常喜歡的女孩,還是會忍不住尋找别的女孩。隻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和其他女人确定戀愛關系,腳踏好幾條船。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很多年,讓他身心俱疲,他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内心也非常不安。

而心理咨詢師通過和這個病人一段時間的仔細溝通,發現找女朋友隻是這個男人的表面訴求。他小時候曾經被家人獨自關在家中,給他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陰影,這樣的經曆讓他有了一種被抛棄的感覺,為了逃避這種感覺,他便要不斷證明自己在别人那裡是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因此,在找女朋友這個表面訴求的背後,他的根本訴求是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被他人所需要。這種隐藏在内心深處的根本訴求,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性。而隻有仔細地與人溝通,了解他行為背後有哪些細微的東西,才可能洞察行為背後的真相。

在我們知道了什麼是人性之後,有人會說,難道我們隻能像心理醫生那樣打破砂鍋問到底,非得了解别人小時候的事情,才能洞察這個人的人性嗎?當然不用。在作者看來,行為習慣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鑰匙,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個人的根本訴求。接下來我将為你講解人的行為習慣是洞察人性的鑰匙。

第二部分

既然要研究人的行為習慣,那麼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人的行為習慣。習慣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在一開始是我們刻意思考後做出的選擇,即使過了一段時間,我們不再思考,這種行為卻仍在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換句話說,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當行為習慣成熟後,我們的大腦就會進入一種省力模式,大腦不再全心全意地參與到同樣問題的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他新習慣的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總會自然而然地啟動。但是阿德勒對行為習慣做出了另外一種定義,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就是指這個人為了實現他的根本訴求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因此我們要想了解一個人的人性,完全可以從這個人的行為習慣入手。

下面,為了幫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行為習慣是如何反映人的根本訴求的,讓我們來再聽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女性患者跟自己的心理咨詢師說,她總是夢到一些兇殺事件,也經常出現被人殺害的幻覺,這些夢境和幻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她的生活,讓她覺得非常疲憊。在我們普通人看來,這也許隻是平時壓力太大造成的,當然有一些人可能會迷信地認為這是一種不吉利的預兆。但是經過心理咨詢師的仔細詢問,發現這位女患者産生幻覺或者做了噩夢後,居住在另一個城市的父母一旦知道了,就會打電話安撫她,甚至趕過來看望她。心理咨詢師發現,這位女患者正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心,才會出現那樣的夢境或者幻覺。因為在她的潛意識裡,夢到自己被殺害意味着醒來後得到父母的關心。所以在這個案例中,做夢和出現幻覺就是這個女人的一種行為習慣,而隐藏在這個行為習慣背後的,就是她渴望得到關心的根本訴求。

雖然在上一個案例中,看起來好像我們分析一個人的根本訴求非常簡單,但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行為習慣卻往往非常複雜,我們之所以在現實中很難看清一個人的人性,就是因為被這些複雜的行為習慣所蒙蔽了。那麼,人的行為習慣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曆不同所導緻的。有的人成長在一帆風順的正常家庭中,當他想要得到父母的關心時,就會采取一種比較積極的方式去達成。而像剛才提到的那個女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定遇到過什麼阻礙,才會讓她表達根本訴求的方式與衆不同。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從這複雜的行為習慣中找到一個人的根本訴求呢?阿德勒提出,可以盡量回憶小時候的事情,通過對童年的回憶來分析出一個人的根本訴求。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他的行為習慣往往比較簡單直接,比如一個小孩子想要媽媽抱的時候,隻需要找到媽媽,直接張開手臂投入媽媽的懷抱就可以了;而想要得到父母關注的時候,直接說出來或者大聲哭就可以了,這些都比大人的行為習慣要簡單得多。而我們在中學的語文課上都學過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文章中作者用注視父親的背影這麼一個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愛,這樣的行為就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注視一個人的背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說到這裡,我們講了兩個重點内容,一個是人性是什麼,另外一個是行為習慣背後隐藏着人性。我們在這裡先做一個簡單的總結:首先,人性的含義是指人的根本訴求,它是人們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接着,我們講到了行為習慣是根本訴求的一把鑰匙,通過分析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可以找到他的根本訴求。我們可以像上面的心理咨詢師一樣,收集身邊某個人的信息,從而分析出他的根本訴求。

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一點,就是這種分析一定不能脫離那個人的成長環境,必須對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充分地了解,才能夠做出客觀的訴求分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陋習,就是習慣于站在自己的成長環境中、用自己的價值标準去判斷别人,這樣得來的結果往往是不夠客觀的。

我們既然知道了人的行為習慣和根本訴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兩個東西呢?或者說我們洞察人性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就要提到人的性格。人的性格是行為習慣的特征,是人的行為所遵循的一種原則,我們洞察人性的目的,就是要調整自己的性格,讓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會規則。因此接下來我将重點和大家分享一下人的性格形成和分類是怎樣的,以及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去調節自己的性格。

第三部分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提到性格這個詞,不論是面試應聘的人,還是和相親對象見面,都會通過對方的言談舉止來分析對方的性格,通過這一系列的性格分析,将決定那個人以什麼樣的形象留在我們的心底。那麼,究竟什麼是性格呢?其實,性格就是一系列行為習慣的行動模式,知道一個人的性格是什麼樣子的,就能夠預料到這個人對待朋友、對待困難将是一種什麼樣的态度。

在深入探讨性格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性格是怎樣形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到成長環境和社會經曆的複雜影響,并且具有明确的目标。成長經曆一帆風順的人,和曆經磨難的人的性格會有天壤之别,這是因為每個人性格的目标雖然相似,但追求目标的道路卻各不相同。

舉例來說,所有孩子都是有虛榮心的,不論我們是把這種虛榮心美化成遠大目标,還是宏偉抱負,都不能掩蓋虛榮心的存在。而如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呢?孩子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他們所沒有的玩具。這對于有錢人家的孩子來說,稀有的玩具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而家境一般的孩子卻很難有。這時候,在目标一緻的前提下,家境一般的孩子就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時候他便需要用各種各樣的理由安慰自己,或者告訴自己說那個玩具其實一點都不好玩,或者告訴自己雖然現在沒有辦法得到,但是通過将來的努力一樣可以得到那樣的玩具。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不同的經曆後,兩類孩子處理事情的态度便會出現明顯的差異,這也就是兩種不同性格的建立過程。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家庭相對富裕的孩子通常會很自信,在完成一項任務時,更喜歡用一種直截了當的态度面對。這正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經曆中,很容易就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需要繞什麼彎路。而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缺乏自信的模樣,在完成一項任務時,更加善于思考。

了解了性格的形成過程,我們再來看看性格的分類,阿德勒把人的性格分為社會型性格和自私型性格兩種。社會型性格的人通常比較樂觀、沒有什麼攻擊性,他們會以幫助他人為自己的終身目标,通過幫助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種人一般會容易忽視自己的個人欲望和訴求。而擁有自私型性格的人,通常攻擊性比較強,虛榮心也比較強,他們一般具備嫉妒、憎恨、貪婪等一系列的性格特征。自私型性格的人遇到事情時會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把能不能獲利當作判斷标準。在作者看來,世界上不存在絕對自私型性格的人,也同樣不存在絕對社會型性格的人。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自私型性格和社會型性格之間尋找平衡。一個人過于自私會慢慢和現實脫節,變得孤立而病态。而一個人過于無私,過于順從,同樣會讓自己的生活走向極端。

那麼,如何才能處理好性格當中社會型性格和自私型性格之間的關系呢?我們拿婚姻這個話題來舉個例子。夫妻之間的矛盾,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所謂的“性格不合”造成的。要麼是因為一方太過于自私,從來不考慮對方的感受;要麼是一方太過于無私,間接培養了對方的自私。這種雙方性格的失衡,會使夫妻之間缺乏最基本的尊重。試想一下,假如妻子剛剛擦幹淨地闆,丈夫不僅不表示感謝,還踩得到處都是鞋印,一點都不尊重對方的勞動成果,妻子肯定會有所不滿,長此以往,妻子一方的積怨會變得越來越深,早晚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這也就是性格失衡的結果。因此,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隻有讓自己的性格保持平衡,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兼顧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才能夠避免矛盾沖突的産生。

在作者看來,一個人的性格之所以會向極端的方向發展,通常是由于一兩次不如意的事情所導緻,在這種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後,人的性格會很容易失去平衡。如果不對失衡的性格進行調節,這個人的生活将會變得非常痛苦。怎麼理解這個觀點呢?

比如一個人因為家裡窮而偷了一筆錢,被關進監獄。他不僅不反思偷竊這種錯誤的行為,反而把這種懲罰當作是上天對他的不公平待遇,進而以這種懲罰為榮,把世界的所有人、所有事物都當成是敵對的,仿佛世間萬物都是為了傷害他而存在。這種人會慢慢把自己孤立起來,變得越來越自私,不再願意與他人來往,這種孤立會讓一個人陷入更大的不幸之中。就像《悲慘世界》那本書裡的冉·阿讓,他因為偷竊而坐牢,坐牢就是他所遭遇的不幸。等到他走出監獄以後,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怨恨,性格也跟着變得扭曲起來,這也就是性格失衡的表現。

既然知道了性格失衡對我們的危害這麼大,那麼我們怎樣處理好自己社會型性格和自私型性格之間的關系呢?阿德勒認為:人的情緒變化能夠直接地反映出我們的性格走向,意思就是說我們能夠通過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情緒,判斷出他的性格。打個比方,有一種人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而且總是對外界采取敵對态度,那麼他經常會表現出憤怒、焦躁和刻薄的情緒。如果我們要平衡自己的性格,我們就需要知道一些控制情緒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拿憤怒這種情緒來說吧,讓我們來回憶一下,在生活中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發脾氣?當晚飯做好的時候,我們命令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繼續看電視了,孩子不僅不關電視,反而把音量調到最大,根本不搭理我們。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就會感覺到憤怒的情緒,但是這種憤怒的情緒是怎麼形成的呢?很明顯,是因為我們想要讓孩子關電視的目标沒有達到,同時又沒有别的辦法,才會産生出憤怒的情緒。也就是說,我們的憤怒源于無能為力的自卑感——我們沒有能力讓孩子聽我們的話,隻能通過憤怒來發洩内心的不滿。

和憤怒的情緒一樣,焦躁、刻薄也是出于無能為力的自卑感。讓我們繼續看上面這個例子,我們既然沒有辦法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讓孩子關掉電視,這是否意味着我們真的沒有别的選擇了呢?事實上,如果我們足夠堅決、有耐心,肯定能從這次的挫敗中吸取教訓,找到其他途徑解決問題,而不是身陷無能為力的憤怒之中。在以後和孩子的相處中,通過經驗積累,我們就會越來越擅長和孩子打交道,這也就是我們能夠通過洞察人性來改善自己生活的原理。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一點,我們并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我們在洞察人性的過程中,因為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很難分析出百分百正确的結果,所以不要貿然嘗試去評價别人,或者改變别人。每個人之所以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都是受到複雜的成長環境影響,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妄下評斷。之所以要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最終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自我的性格調節,讓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會規則,變得更加樂觀、堅強、平和。

總結

到這裡,這本書的内容就給大家介紹完了,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地做一下回顧。

首先我們分享的第一個觀點是,人性的含義是人的根本訴求,探索一個人的根本訴求的過程,就是洞察他的人性的過程。

在第二部分的内容中,我們分享了人的行為習慣是洞察人性的鑰匙,行為習慣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根本訴求所采取的行為。大人的行為習慣比較複雜,小孩子的行為習慣比較簡單,所以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的根本訴求的時候,應該盡量收集對方的童年回憶。

在第三部分的内容中,我們為大家分享了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這一主題,人的性格是指行為習慣的特征,它分為自私型性格和社會型性格兩種。我們洞察人性的目的,就在于調整自己的性格,讓它符合社會規則,既不過于偏向自私型,也不過于偏向社會型。另外,當生活中出現問題時,應該冷靜面對,培養自己堅強、樂觀的性格,避免出現憤怒、焦躁等情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