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老子的道與德

老子的道與德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17:40:01

《道德經》一文中提到“德”的有十二章。


一、“德”的涵義

“德”在《道德經》歸結為兩層含義:


(1)德者,得也,少則得。23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德通得,得,少也,少則得,行得則與得同體。言随其所行,故同而應之。


(2)從道就是德。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惟以虛無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老子的道與德(老子講的德是什麼)1


二、德之具體表現

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則。那麼就可以由道的狀态以及運行規律來推論德的具體表現。老子在文中其實已經從侯王統治、戰争、日常事務等方面對德的具體方面進行了描述。


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對内靜養。

因為道對萬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視同仁,所以能做到無欲,無欲便自然能靜,即通過去欲的方式達到靜養的目的。3章提到:“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王弼: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矣。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們的私心、雜念,人們的心自然就靜下來了。在26章中提到:“重為輕根,靜為燥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45章中提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在王弼看來,凡事有本末,清靜無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帶領天下走上正道。内裡清淨自然不妄為,即清靜便能無為。


老子的道與德(老子講的德是什麼)2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都是自足的,皆備智慧,聖人隻需要順着物之本性适時的引導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貪功居位,隻有不居功,功勞才能長久下去。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靜養的方式。


老子的道與德(老子講的德是什麼)3


(2)對外虛空。

因為道體涵蓋萬物,是一個整全,像山谷一樣包容萬物。“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又像大海一樣能容納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大海。”所以得于道之德也是虛空的。虛空就意味着對待事情沒有一些成見和定法,完全根據客觀現實,找出最佳方案處理事情。所以老子主張聖人要不自見,不自是,不自彰(24章)。不要自我炫耀,抛開我見,迎接真知。還要去甚,去奢,去泰。


(3)貴柔。

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即是道。這個過程是不斷适應順應自然、順應社會、順應人心的過程,時時處處要求守柔的品質。所以老子在64章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要順從自然規律去行事,不争也是柔的體現。

老子的道與德(老子講的德是什麼)4


三、道之用

道德經一書中有多處提到“道”的功用。14章:“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無形無相者,是萬物之宗,雖然今古不同,時移俗易,道也一直發揮作用。萬物因道生長,在第57章中提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的道與德(老子講的德是什麼)5


其實道體現為無為,道的功用更多是“無”在發揮功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是便利,無才是用。在69章中提到:“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出兵打仗看不見他的行列,伸出無形的臂膀,真大起來,具有無敵的力量,這種無形的力量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無的功用。

老子的道與德(老子講的德是什麼)6


四、為政、治國主張:無為而治

第80章中提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章遭到很多學者的批評,認為老子是個複古保守者,其實,我認為應該從老子所處的時代來看待小國寡民的價值。老子所處的社會是諸侯國間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田園荒蕪,盜賊四起的社會,給人民帶來無窮盡的災難。所以老子說: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小就小了,民少就少了吧,不要再互相侵犯了。老子希望通過教導侯王無為的方式來達到諸侯國之間相安無事的狀态,進而達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在老子看來,這也是天下大治的表現。

作者:滢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