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位于湖南永州祁陽市,鄰近市區僅一江之隔,這條江就是著名的湖南母親河——湘江。自唐代詩人元結蔔居此地以來,曆代文人騷客紛紛到此打卡,在浯溪的石頭(摩崖)上遺下大量詩文墨寶,鑄成500餘方石刻,蔚為中國最燦爛輝煌的摩崖石刻,在書法界素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浯溪摩崖”的說法。其中,《大唐中興頌》更是碑中珍品,一直為書法界人士所喜愛,其書法之奇自唐以降一千五百年為曆朝曆代所稱頌,至今遊人如織。人們觀山水勝景,品書法奇美,享文化大餐。
一、顔體豐碑矗千年
說浯溪摩崖的書法,首先當論顔真卿的晚年成熟作品《大唐中興頌》。
圖1,左為摩崖,右為拓片局部。
顔體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世人景仰,“顔筋柳骨”的書法專用術語至今在影響着中國乃至東南亞人們。顔真卿的楷書結構方正茂密,筆劃橫輕豎重,筆力剛勁圓厚,氣勢莊嚴雄渾。《大唐中興頌》碑刻位于浯溪中心位置巨幅摩崖之上,碑高5m,寬5m,自左至右行,直書,21行,字徑20cm左右,碑面達25m2,是顔真卿書法進入晚年成熟期的代表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全篇布局疏朗又緊密,真乃疏中有密,真力彌滿,字實撐格,氣勢恢弘,字裡行間韻味十足,大氣磅礴,給人一種向外的膨脹感和強大的生命張力,映射出書者的拳拳報國之志和強烈的時代進取精神,那種大唐盛世的氣概,字裡行間彌漫擴散。從筆法看,點畫圓渾厚實,注重書寫時力量的充沛暢達,粗壯而不臃腫,雖為碑刻,但依然清晰可見其力透紙背的力量和剛性。每一個字,字形寬闊取勢,四周向外拓張,外密内疏,中宮舒展,布白于字中,給人留下純美的書法韻味。筆勢緩緩而行,捺腳重拙含蓄,比起顔真卿的其他初期和中期書法,字形和氣勢顯得更為舒展擴張,特别是那種橫細豎粗、蠶頭燕尾的顔氏風格有了淡化之勢,似拙反奇,平中求險,藝術效果更加凸現。雖然年代久遠,但碑面所顯示出的筆法、章法、神韻一覽無遺,曆朝曆代的書法大家無不贊歎,不愧為書法瑰寶,為後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的書學素材、字體楷模。更為意義重大的是《大唐中興頌》中的許多字,脫離前人書法點線雕琢定式,出現追求大樸之美的非雕琢意向,這種趨向正是書法從追求簡單直白、賞心悅目的實用藝術,向可以博究天人、化大千世界于氤氲筆墨、尺素之間可以展開宏大“書法視覺叙述”的“書法藝術”飛躍的新起點,這種基于書法基本造型但在審美趣味上脫離書寫的“雕琢”美,而向書法“意趣”美、“藝術”美轉變,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當然這個新時代與後來特别是清代碑學大倡而風靡天下的碑學書法關系密切,但《大唐中興頌》應該是起到了承先啟後的重大作用,把發端于先秦金石的非書寫金石銘刻書法意趣,向當時及後來的習書者作了富有曆史意義的啟迪。
二、篆書精華美摩崖
浯溪摩崖石刻上的篆書不少,但由于年代久遠,有些已很難辨認,有些更成了殘碑斷垣,但有幸的是篆體精華恰巧保存完好,那就是分别由篆書大家書寫的“三銘篆書”。浯溪碑林因元結命名了浯溪、峿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