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木興/圖
統編語文教材中,特别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家長和老師對“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等概念已經不陌生,也認識到語文學習越來越需要孩子多讀書、讀好書。随着語文學習的深入,有家長對整本書閱讀産生了疑問,孩子讀不進去怎麼辦?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讀選篇能涉獵更多,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整本閱讀嗎?該選擇讀哪些作品,選擇哪些版本?記者咨詢專家老師提供建議。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有必要嗎?整本書閱讀内涵更多
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學習都是采用短篇小文章,雖然課外閱讀有推薦整本書,但并不是主流,語文老師也不會專門進行分析和指導。對此,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語文教研員,2007年中國小語十大年度人物吳琳老師認為,以開車為例,教練會先教分解動作,練習得較為熟練之後,學生才會上路駕駛,會用教練教授的各種方式解決路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樣的,語文老師也是在課堂上教授各種閱讀方式,而課本上短小的文章,人物單一、情節簡單,适合教授閱讀方式、學習方法,再到整本書閱讀中,學生也能實踐老師教授的方法,進而成為閱讀高手。因此,語文教材中的短篇閱讀和鼓勵整本書閱讀并不矛盾。
吳琳表示,整本書閱讀可以擴大閱讀範圍,演練所習得的閱讀方法,從而培育閱讀習慣、思維能力,并内化為精神境界。她強調,讀很多書的精選可以成為知識豐富的人,但不一定能成為有思想的人。“有個學生整本閱讀《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後說,她理解了媽媽生妹妹是怕自己在世界上會孤單,而不是要分割給自己的愛。這正是整本書閱讀帶給學生的東西——豐富語言、豐富思想、完善思維、提升精神境界,這些都至關重要。”
如何選書?可從課文延伸
一些家長認可整體閱讀的概念,但在選書上希望能更有效、有益。對此,廣州重點小學語文老師林老師建議,時間有限,家長要盡量選擇有品質的作品,能夠拓展課外閱讀,也能夠銜接課内學習,形成課内外共振。她建議家長選書可從教材課文入手進行拓展。作品被選作課文的作家,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水平都有保障。
閱讀推廣人劉海龍建議,家長選書,一看出版社,教育類或兒童出版社對教輔讀物或青少年讀物的選題、設計更為專業。二看主編、作者,有兒童讀物編纂經驗的專家更為可靠。三到書店多走走,看圖書實物,網購書籍有時可能無法看到字号、插圖、紙張等細節,這些也是影響孩子閱讀體驗的因素。
如何閱讀?注意階梯性和方法引導
吳琳表示,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培養,往往需要指導。“我曾請教過閱讀專家,他們告訴我,能夠“無師自通”的學生百裡挑一,絕大多數學生需要有經驗的老師或專家指導,才能對閱讀更有感覺,較快地抓住訣竅。”她認為,不是某本書多好看,或者讀完有獎勵這些能夠促進孩子閱讀,而是要讓孩子找到正确的讀書方式,讓孩子閱讀後有樂趣、有成就感,從而愛上閱讀,主動閱讀。
具體而言,一方面家長要注意閱讀有階梯性。比如一年級讀童謠、兒歌、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喜歡讀,記憶較快;二年級可讀短小的童話集、兒童故事等;三年級可讀較長的童話,如《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四年級讀神話故事、科普讀物;五年級讀中外民間故事、中國古典文學選篇;六年級可讀兒童小說、世界名著,如《童年》《魯濱遜漂流記》等。
另一方面,家長要注意選擇合适的閱讀輔助工具,因為不同的圖書設計策略和方法,适應不同閱讀能力的孩子。比如,根據孩子的具體閱讀能力,同樣是名著原文,不同版本的書籍可以做到不同的輔助,比如《童年》一書,有的直接按照原文章節編排,有的則加入小标題或者分為5個部分,每個部分分成四五章,還設置導讀“引逗”孩子閱讀,這樣設計就更适合年級小的孩子。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整本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本”,可以是各類歌謠等集合而成的書,讓孩子對整本書有感覺、願意把書捧在手裡。在閱讀的具體方式上,家長可回歸教材,采納課本中“快樂讀書吧”闆塊提供的閱讀方法,或者“和大人一起讀”闆塊,大人讀給孩子或者孩子讀給大人。吳琳強調,和孩子共讀的大人不一定是家長,隻要比孩子本人有閱讀經驗,如哥哥姐姐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授閱讀經驗,或者打着節奏閱讀、看插圖激發想象。
在讀書筆記的問題上,吳琳指出,隻摘錄好詞好句并非會閱讀,隻有放在特定的環境裡表達應用的語言,才能是好詞好句。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整本書閱讀後,通過故事的圖做讀書筆記。比如《醜小鴨》一文,孩子此前早已熟悉故事情節,但數千字的原文是孩子第一次接觸。讀完原著,可以問孩子和以前聽過的故事有什麼不同?梳理醜小鴨從鴨場到花園經過了哪些地方?可以将經過的不同地點連接起來,畫出故事地圖,從而幫助孩子提煉故事重點信息,進行理解、記憶、複述,這是一種對閱讀的整體感知。有一定量的閱讀積累後,可以讓孩子總結童話内容的相同點、不同點,進行多篇作品的比較,這是閱讀中統合能力的體現。經過故事地圖、閱讀比較等不斷地閱讀、反思,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會漸漸得到提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