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黛西
來源公号 | 天賦一餅
今年,我參加了餅餅幼兒園的一個workshop,類似于“家長課”那種,主題是兒童性教育,來講課的是德國聯邦家庭咨詢協會的專家。
我學到很多,也給大夥分享過不少了,兒童性教育這個話題,多重視都不嫌過,聊幾次都不嫌多。
談性不色變 | 放下埋在心裡30年的羞恥感,和孩子聊聊「性」
預防性侵害 | 聽了德國老師給娃的防性侵課,才意識到我們做得遠遠不夠
男女邊界線 | 幼兒園看到一男孩對女孩動手動腳,知道原因後,原來是我太膚淺
上篇文章裡說到,小男孩抱小女孩不是耍流氓,抛開年齡談“性意識”才是耍流氓。
有的姐妹總結道,也就是說,幼兒園的娃處于“絕對安全”區間,這個年齡段孩子,任何身體接觸都是目的單純的,家長不用幹涉,對嗎?
你要這麼聊,那就真沒法聊了。
凡是身體接觸,都不應該是毫無原則的。
這和異性同性沒關系,和單不單純沒關系,隻和孩子對身體的“自主權”有關系。
德國幼兒園的性教育workshop中,讓我最受益匪淺的就是“身體接觸”這個話題,颠覆了一些傳統的“專家意見”,也讓我發現,之前有的地方一直做錯了。
1. 允許探索身體,但探索有邊界
很多人覺得,性教育的第一步是告訴娃“男女有别”。
但德國專家說,在孩子們真正萌發性意識之前(通常是8-9歲),告訴他們“男女有别”并沒有那麼多意義。
何況,性侵犯也可能會發生在同性之間。
更有意義的做法是,讓娃喜歡自己的性别,喜歡自己的身體。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怎麼引導娃喜歡自己的性别,喜歡自己的身體?
說實話,在這件事上(以及很多事上),用不着大人費勁引導,别幫倒忙就行了。
娃天生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
從吃手啃腳丫子,到觀摩擺弄自己的生殖器,都是探索身體。
很多人看到兒子摸小JJ,連忙跳起來阻止,教育,警告大全套——這就是幫倒忙。
三五歲的孩子,身體其它部位早就玩膩了,就剩下内褲蓋住的地方還不熟,閑着也是閑着,不玩它玩啥?
餅餅有時候洗完澡,也會掀起浴巾,一邊觀賞一邊樂。
她問我,可不可以摸?
我說,其實沒啥不可以摸的,但最好不要摸,因為手上和指甲裡有很多細菌,女孩的隐私部位很脆弱,摸了容易生病。
她又向我确認,可以看嗎?
當然可以啊,你自己随便看,但要在沒有外人的時候看,因為這是你的隐私部位,别人不能看。
這個邏輯和兩三歲階段的性教育(知道什麼是“隐私部位”)是一脈相承的,循序漸進。
談性不色變 | 放下埋在心裡30年的羞恥感,和孩子聊聊「性」
幾乎所有娃都喜歡玩醫生看病的遊戲。
不見得是喜歡醫生這個職業,而是喜歡探索對方的身體,相互瘋狂試探。
既然涉及到對身體的探索,那麼一定是有原則的——探索到什麼程度,由被探索的一方說了算。
隐私部位不可以摸——這是最基本的底線,也是共識的底線。
但即便是“非隐私”部位,也不是就随便摸了,哪裡能摸哪裡不能摸,演“病号”的說了算。
“喜歡自己身體”的具體表現就是:
允許探索身體,但探索有邊界。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我的身體我說了算。
探索身體(或者說“醫生遊戲”)的另一個原則是,參與遊戲的兩個孩子,年齡懸殊不能太大。
小孩子在體力上有絕對劣勢,小孩子的拒絕對大孩子來說沒有震懾力,可能會導緻ta不能作主自己的身體,這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幫助避免的。
2. 允許讨論身體,包括學名和暗号
陰莖,陰部。
我們真的很難開口說出這兩個詞,更願意用“暗号”取代稱呼它們。
很多人說,因為東方人含蓄,覺得和“性”有關的一切都是敏感詞,看人家西方人就很大方,從不避諱和孩子讨論這些。
并不會。
德國父母也喜歡用“暗号”。
我們幼兒園園長在workshop上講了一個例子。
一個男孩哭唧唧地跑來找她,一邊哭一邊喊“小蝸牛疼”。
園長問,啥小蝸牛?小蝸牛為什麼會疼?
男孩年紀小,表達不清楚,隻是特别着急地喊,小蝸牛疼,小蝸牛疼。。。
園長也急了一身汗,你意思是踩死了一個小蝸牛嗎?在哪呢?你可以帶我去看嗎?
她在草叢裡瘋狂找了10分鐘蝸牛後,突然明白過來,男孩的意思是陰莖疼。
父母在家就叫“小蝸牛”,男孩不知道“小蝸牛”還有其他名字。
大家聽過的最普遍的專家意見是,不要給在孩子面前把生殖器官“可愛化”,應該隻用學名,因為對小孩來說,“陰莖”和“頭發”是同樣正常的詞彙。
之前我就是按照專家意見做的,但不得不說,有點别扭。
不對,應該是非常之别扭。
我不是一個人。
朋友告訴我,她按照專家意見做的,然後迎來了大型社死現場。
她從不和兒子說“小JJ”,打小就直呼大名,3歲的兒子也确實把“陰莖”納入了正常詞彙庫。
有一次,她帶兒子去吃飯,兒子不小心把果汁碰倒了,一整杯全灑在了褲子上。
十幾個朋友的餐桌上,兒子洪亮地說,媽媽,我的陰莖也濕了。
這姐妹瞬間芭比Q了。
所以問題來了,可愛不行,正經也不是,到底怎麼辦?
兒童性教育workshop中,德國專家給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婉轉的“藝名”,當然可以用,甚至每家都可以發明一套專屬的叫法。
正常的學名,也要告訴孩子,因為性器官并不羞恥,可以大方稱呼。
同時告訴孩子,什麼場合可以用學名,什麼場合更适合用藝名。
我覺得,這種方法相比“隻能用學名”的建議,是一個更自然、自洽的邏輯。
既然它是“隐私部位”,那麼就決定了讨論它和讨論頭發是不一樣的,不必非得硬說成一樣。
3. 答案不在書裡
說了這麼多,我知道很多姐妹還想問:
3歲兒子總是要陪媽媽上廁所,關外面就哭,能不能讓他進來?
4歲女兒知道了男女生殖器的區别後,總是想看爸爸怎麼尿尿,該不該讓她看?
5歲以後,是不是家長不應該繼續幫洗澡了?
… …
在性教育workshop中,很多德國家長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看來全世界父母養孩子糾結的事都差不多。
德國專家說,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在書裡,不在網上,也不在專家的嘴裡。
能不能讓兒子進來陪廁,那得問媽媽。
隻要媽媽覺得OK,不介意上廁所的時候旁邊有人晃悠,那就沒問題。
能不能讓女兒看爸爸尿尿,那得問爸爸。
隻要爸爸覺得可以舍得玉體滿足娃的好奇,那就沒問題。
能不能幫孩子洗澡,那得問孩子。
一般孩子到了五六歲會在意自己的身體隐私,别人幫ta洗澡會讓ta感到不自在,那就别幫了。在這之前ta如果沒覺得不自在,那就可以幫。
這些其實都沒有明确的“規定”,可以歸納成一條原則:誰的身體,誰做主。
聽完後,我忍不住再次感歎,越是複雜的問題,答案越簡單。
有時候我們挖地三尺尋找一個“死”的規定,卻忘記了和眼前的活人好好聊聊。
黛西
本文轉自公衆号「天賦一餅」,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黛西
旅居德國13年的高知媽媽,畢業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碩,公衆号「天賦一餅」創始人,童書策劃人,閱讀推廣人。
來源:公衆号「天賦一餅」
焦慮時代的一股清流,育兒界的“人間清醒”,分享德國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養,給孩子帶來精神食糧,為父母點亮一道光,歡迎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