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開空調,晚上蓋棉被。又到了秋冬換季時節,氣溫忽高忽低,尤其小孩抵抗力差,就容易咳嗽、感冒、發燒。很多家長尤其是新手媽媽,在孩子發燒後就着急了,有人會說給孩子多穿衣服,捂出汗就好了;還有人說,發燒要散熱,不能穿,這準是很多家長的困擾。
清遠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博士唐明哲介紹說,孩子發燒的類型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中醫在治療發燒上需要辨證分型,而不是所有的發燒都用一種方法,隻有辨證對了,效果才好。
發燒是“正邪相争”所緻
中醫說,“氣”是生命的本源,人體的正氣有防禦作用,能保護我們的肌體不受外邪侵襲。
小兒的肌體,無論是形态結構方面,還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斷且迅速地發育成長。《顱囟經》将小兒這種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概括為“純陽”。這裡的“純”指小兒先天所禀的元陰元陽未曾耗散,而“陽”指小兒的生命活力,猶如旭日初生,生機旺盛。
“小兒髒腑柔弱,對病邪侵襲、藥物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較差。”唐明哲說,小兒雖是“純陽之體”,但還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其機體髒腑的形态還未成熟、各種生理功能仍未健全。小兒的髒腑發育不完全,如同剛出頭的小苗,非常“嬌嫩”,一有風吹草動,便很容易傷到髒腑。
中醫認為,所謂發燒,多數是因為有邪氣侵襲人體,現代醫學所說的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微生物,都屬于邪氣。于是人體的正氣與邪氣抗争,在體表打得熱火朝天,這個熱火朝天的狀态,就是發燒。
發燒因肌體“正邪相争”所緻,而邪氣又分風邪、寒邪、風寒之邪、熱邪、濕熱之邪等等。唐明哲介紹,風寒發燒、風熱發燒、積食發燒是小兒較常見的三種類型。
這幾種“發燒”較常見
風寒發燒
風寒發燒指風寒入侵肌體,同時正氣不足,這兩種情況結合在一起,便會導緻風寒發燒。風寒邪氣不外乎傷風、受寒,那是什麼導緻“純陽之體”的小兒正氣變虛呢?
唐明哲介紹,導緻正氣變虛的情況有幾種。小兒玩得“太瘋”或作業太多,容易過度勞累,這樣可以導緻正氣變虛,“就像成人一樣,工作太累,壓力太大,正氣相對不足,邪氣容易入侵。”
“其次是起居無常,小兒節假日貪玩,晚睡也可能導緻正氣變虛,和成年人總是熬夜一個道理。”唐明哲還說,如果小兒每天都進食很多食物,飲食不節制,這樣身體的正氣就需要分散一部分去消耗這些食物,那麼肌體的正氣就會相對不足。一旦遇到風寒邪氣,容易引起風寒發燒。
風熱發燒
“風熱發燒的原因與風寒發燒類似。”唐明哲解釋說,小兒正氣虛的同時受到了風熱邪氣,這一類也叫直接受風熱邪氣而引起的風熱發燒。除此之外,還有小兒在受到了風寒邪氣後,由于小兒的體質偏熱,陽氣旺盛,導緻風寒發燒逐漸變為風熱發燒,這一種情況在臨床上也很常見。
積食發燒
“一些家長尤其是老人,擔心小孩會營養不良,不長個,然後就不停地喂食。”唐明哲提到,最近接診的一個小孩,連續咳嗽有一個多月,一直吃藥也好不了。問診時得知,原來這小孩的姥姥每天都會另外喂食一個雞腿,擔心小孩總是咳嗽,營養會跟不上。
唐明哲提醒說,小兒自己還不懂饑飽,往往家長喂多少就吃多少,所以很容易出現積食。脾胃是用來消化食物的,一旦進去的食物超過了脾胃的消化能力,就會導緻小兒消化不良。人體需要調動體内的正氣去消化這些多餘的食物,此時守護作用的正氣會被削弱,于是風寒、風熱等邪氣就容易侵襲,所以說積食也是小兒發燒的常見原因之一。
發燒後可以這樣護理
唐明哲建議,如果小兒發燒體溫不超過38.5℃,精神狀态良好,家長可不用過于擔心,也不必急于吃藥。家長可以在家給小兒進行物理降溫,但千萬不要“捂”到小兒,讓小兒的身體保持溫暖的同時,也能夠散熱,才能達到降低體溫的目的。降溫不是在治病,隻是讓小兒更舒服一些。大多數情況下,小兒沒有明顯不舒服前,可以不作降溫處理。
發燒後禁吃生冷寒涼飲食。生冷食物,如西瓜、梨、雪糕冷飲等,一些涼性的水果或蔬菜,即使是加熱後再吃,也隻是溫度上的改變,但是它的性質是沒有改變的。
忌食粘性、肉類、面食等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糯米、湯圓、巧克力、果凍等,這類食物于小兒而言難以消化。發燒時吃這些食物,容易分散驅散邪氣的正氣,不利于邪氣的排出。
中醫辨證講望聞問切,如何辨别幾種發燒?
風寒發燒:一看鼻涕和痰,流清鼻涕,痰是白色清稀的;二看舌,舌質淡紅色,苔薄白;三看汗,身體無汗出。
風熱發燒:一看鼻涕和痰,黃鼻涕,黃色粘痰;二看舌,舌質偏紅,舌苔是黃苔或者淡黃苔;三看咽喉、扁桃體,咽喉、扁桃體發紅,甚至腫痛;四看汗,身體有出汗。
積食發燒:一問肚子和食欲,肚子脹且不想吃東西;二看舌,舌質紅,苔黃,或者是苔厚;三聞口氣,有口臭;四看大便,大便不調——便秘、腹瀉,或者是大便或時而硬時而稀,甚至會伴有酸臭味兒,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五看睡眠,睡卧不安甯。
【采寫】陳之瑜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劉秋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