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播種繁殖
播種繁殖多用于培育砧木和丹皮生産,同時也用于牡丹新品種的選育。因為牡丹種子播出的苗具有返祖現象,一般不具有原有母株的性狀,多表現為單瓣白花的實生苗,因此牡丹繁殖不能用此方法。
(1)種子采收
牡丹種子成熟期因地區和品種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中原地區牡丹種子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其他地區或早或晚。種子采收應适地适時,過早采收種子不成熟,過晚采收則種皮堅硬不易吸水,影響其萌發率。所以在種子成熟季節,要多注意觀察,當牡丹果實的瞢莢果呈蟹黃色和微黑色時即可進行采收。采收後的種子應堆放在通風陰涼處,每隔1~2天翻動1次,讓種子完成後熟過程。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讓種子堆砌發黴,否則會影響種子品質。經過一段時間,果實自行開裂後,即可進行剝種收集種子。
(2)種子處理
将收集到的種子放在水中浸泡1~2個小時,去掉上浮不充實的種子,然後用30℃~40℃溫水浸種1~2天,促使種皮充分吸水後膨脹,待種皮變軟後立即播種。另一種方法是将種子與濕潤的細沙等量拌勻後沙藏,20天左右待種皮破裂,幼嫩根開始生長時即可進行播種。一般情況下,沙藏處理後的種子萌發率和翌年出苗率較高。
(3)播種
每年8月下旬至10月進行播種。播種前對播種地施足底肥,消毒殺菌,一般情況下每畝地施有機肥1000千克或複合肥80千克,撒施地辛或呋喃丹2~3千克,然後深翻整平後播種。播種通常采用露地條播和起垅點播覆膜兩種方法,露地條播比較簡單,操作方便,适用于較大面積的生産,通常是開3~5厘米深的播種溝,然後将種子撒入溝内(約2~3厘米左右的密度),然後進行覆土。起垅覆膜播種較條播操作複雜,但出苗率較高。操作方法是:起垅高10~15厘米、寬30~40厘米,垅間距40厘米。垅上兩邊各開1行播種溝,深約5厘米,将牡丹種子按行距10~15厘米株距3厘米左右點播,之後覆土,蓋上地膜,點播每畝用種子30千克左右。水源不充足的地方也可采用平畦撒播育苗,但要根據天氣情況選擇雨後土壤墒情較好時進行,播種後仍需蓋上地膜,以便保濕保墒,撒播每畝用種50千克左右。
(4)播後管理
種子播種後,管理要跟上,若管理不到位,會大大降低種子的出苗率。應根據土壤的幹濕情況,及時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若過于幹旱,已長出胚根的種子易回芽死亡。土壤若積水和濕度過大,種子易黴爛。春季幼苗出土後,地溫逐漸升高,此時應及時揭掉地膜,避免燙傷幼苗。同時根據情況及時拔草澆水,切記不能鋤草,否則會鋤掉或松動幼苗,造成幼苗死亡。入冬前結合追肥澆1次封凍水。種植2~3年後,10~11月将其起出,根據需要進行大水分級出售或移栽。栽植前應對植株進行修剪,修去主根、病蟲根、斷根,并進行消毒殺菌處理,根據栽植用途以株距30~50厘米,行距40~50厘米進行定植。
2.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具有操作簡便、成活率較高、可保持品種優良特性的優點,但繁殖系數較低。
(1)母株選擇
分株應選擇生長健壯、品種純正、4~6年生的母株較好,起挖時要細心操作,盡量采用三齒叉挖,保持母株根系完整,植株枝條不受損傷。
(2)分株時間
牡丹分株繁殖應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為宜,具體時間還應根據當年當地氣候的實際情況或早或晚,以氣溫20℃~25℃為好。因為此時地溫較高,有利于根系的恢複與生長,且植株根系已儲藏了較充足的養分,有利植株來年生長。菏澤、洛陽等中原地區在9月底10月初分株種植最好,其他地區可适當晚一些和早一些。分株過早易引起“秋發”現象,過晚則不易生根,影響植株正常生長。
(3)分株方法
牡丹分株前将植株全株挖出,抖落全部附土即可分劈。分時順其自然,采用手掰或用刀切開,根據植株枝條粗壯程度和多少可分2~4株,需每株上有2~3個萌發枝條。盡量保留須根,适當進行修剪,除老弱病枝和老朽病根,分株後要蘸敷泥漿,泥漿内拌有700倍液殺蟲劑和500倍液殺菌劑,保證植株不受病蟲害侵害和感染。
(4)種植管理
栽種前大田應施足底肥,深翻時施灑殺蟲劑(呋喃丹每畝5千克),栽種株行距一般按0.8米×0.7米,種植穴按直徑45厘米、深40厘米較好,栽種時注意使牡丹根系舒展,根頸要低于地平面2~3厘米,填土時邊壓實邊填土,使土與根系緊密結合,栽完後即可澆水,入冬前再澆1次水,然後封土,-20℃以下特别寒冷地區要進行植株保護,保證正常越冬。
3. 嫁接繁殖
牡丹嫁接繁殖是目前牡丹品種繁殖的最主要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繁殖系數高、苗木規範等特點。
(1)嫁接時間
中原地區嫁接以9月上旬到10月上旬為宜,其他地方如甘肅蘭州宜早些,江蘇、湖南、湖北應稍晚些,具體時間根據當時當地地溫情況,一般應在12℃~15℃最好。嫁接過早或過晚都将影響嫁接苗的生長和成活率。嫁接過早地溫過高易“秋發”,過晚嫁接苗難生根,來年生長勢弱。
(2)砧木、接穗選擇
牡丹嫁接一般采用芍藥根或牡丹根,芍藥根應采用粗1.5~2厘米、長16厘米左右為好。牡丹根宜用3年生播種苗根,應用1.2厘米粗以上,長20厘米左右為宜。
牡丹嫁接接穗宜用母株上健壯的萌蘖枝和上部一年生枝,這類接穗生長旺盛、易生新根、成活率高。采剪要及時,剪成長7~10厘米且至少帶一個芽的接穗,與砧木配套,随采随用,保證砧木、接穗水分充分。
(3)嫁接方法
根接法一般是培養牡丹嫁接苗,主要有貼接法、劈接法、嵌接法3種方式。
①貼接法。目前大多數種苗生産采用牡丹芍藥根做砧木,此方法操作簡便,效率高。先将砧木頂部削平,從上端3~4厘米處由下往上斜削一刀,角度15度~25度,削面要平,然後在接穗下端3~4厘米處斜面下削一刀,削面要平,角度與砧木一緻,然後将接穗與砧貼在一起,接穗形成層與砧木的左邊或右邊對齊,用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按緊,右手拿繩用力順時針從上而下綁緊,從上切口一直綁到下切口處,一定要綁紮緊。然後繩子打結,最後抹上配有殺蟲劑和殺菌劑的泥漿,主要是接口處和根部。嫁接好的苗要及時沙藏和種植。
②劈接法。此法為傳統嫁接法,要求砧木粗,芍藥根和牡丹根勻稱。先在接穗下端3厘米處兩側從下而上對稱削兩刀,切口長2.5~3厘米,刀口要平滑,後将砧根頂部削平,在頂端斷面中間處向下切一直口,長2.7~3.2厘米,稍大幹接穗削面,然後将接穗插入砧根直口,使接穗一邊形成層與砧木對齊,将麻繩自上而下綁緊,然後抹泥即可。
③嵌接法。嵌接法相對比較複雜,主要用于芍藥作砧木的嫁接,先用嫁接刀将接穗下面削成一邊厚0.3厘米、一邊薄0.1厘米,長2.5~3厘米的刀削面,後将芍藥根頂端削平,在斷面的半徑處由上而下切一條長2.5~3厘米的扇切面(外大0.3厘米、内小0.1厘米),然後用右手拇指、食指将削好的接穗從上而下插入、壓緊,使兩者形成層對準,最後纏紮麻繩,抹泥漿以備栽植。由于接穗是鑲嵌在芍藥根一側的扇切口上,故稱“嵌接法”。
(4)嫁接苗管理
栽植嫁接苗一般行距35~40厘米,株距10~15厘米,采用挑溝形式種植,溝深30~35厘米,寬25~30厘米,栽植深度以接口處低于地面5~6厘米為宜,過深或過淺都會影響生長和成活率。此外要保持種植嫁接的接穗在一條線上,踏實土壤,最後在接穗線上封土起垅,垅高10厘米左右,将接穗埋嚴。栽植完成後不可及時澆水,否則切口感染,影響嫁接苗成活。
在翌年2月底至3月上旬可将土垅扒開,以便接穗順利出土。根據土壤情況,及時澆水,結合澆水可灑殺蟲劑顆粒進行地下害蟲的防治。4月上旬,噴施1次殺蟲劑,觸殺地老虎、蛴螬成蟲,防止産生蟲害。4月中旬及時摘除嫁接苗上長出的所有花蕾,以免其開花造成養分流失而影響生長。雨季應及時排水、松土、除草。注意松土除草要細心,不能鋤傷和鋤掉嫁接苗枝幹,最好用拔草的方法,否則将大大降低成活率。夏季每隔半個月要噴施1次殺蟲和殺菌劑,防治病蟲害。另外,生長期可進行化學肥料噴灑,以扶壯幼苗,秋季可适當追施1次腐熟的有機肥,一般每畝150~200千克,落葉後要及時清理枯葉。一般情況,對嫁接苗澆水要做到不幹不澆,灌澆不能積水,否則會造成植株死亡。在入冬前要澆灌1次封凍水,同時注意培土,以保證幼苗正常越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