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人無私奉獻的精神?中國文聯十一大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所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肩負着凝聚共識、激發力量、攜手奮進文藝新征程的時代重任在這個重要曆史節點,舞蹈藝術迎來了令人矚目的文化盛景舞台上湧現不少舞蹈精品力作,社交媒體上舞蹈頻頻走紅“出圈”,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走進劇場觀看舞蹈,越來越多的舞蹈在網上刷屏,舞蹈人以曼妙之身和赤誠之心描繪中國故事、述說中國式浪漫,向祖國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也呼應了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精神在筆者看來,講話精神落實到文藝工作者實踐中,一個關鍵詞應該是“擔當”,即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自我品格的擔當,要有文化傳承的擔當,更要有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擔當可以說,在新時代推進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時刻,中國舞蹈面臨着重大的發展機遇,在民族複興的進程中,必将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需要我們舞蹈工作者培根鑄魂,堅守初心信念,堅持文化為舞蹈創作之源,人民為舞蹈創作之根,創新為舞蹈創作之魂,以浪漫的身體抒發愛國之情,以崇高的精神擔起時代之任,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舞蹈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國文聯十一大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所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肩負着凝聚共識、激發力量、攜手奮進文藝新征程的時代重任。在這個重要曆史節點,舞蹈藝術迎來了令人矚目的文化盛景。舞台上湧現不少舞蹈精品力作,社交媒體上舞蹈頻頻走紅“出圈”,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走進劇場觀看舞蹈,越來越多的舞蹈在網上刷屏,舞蹈人以曼妙之身和赤誠之心描繪中國故事、述說中國式浪漫,向祖國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也呼應了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精神。在筆者看來,講話精神落實到文藝工作者實踐中,一個關鍵詞應該是“擔當”,即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自我品格的擔當,要有文化傳承的擔當,更要有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擔當。可以說,在新時代推進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時刻,中國舞蹈面臨着重大的發展機遇,在民族複興的進程中,必将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需要我們舞蹈工作者培根鑄魂,堅守初心信念,堅持文化為舞蹈創作之源,人民為舞蹈創作之根,創新為舞蹈創作之魂,以浪漫的身體抒發愛國之情,以崇高的精神擔起時代之任,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以文化為舞蹈創作之源
講話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代代相傳的身體文化潛藏其中,形成超然于文字之外的獨具一格的文化符号系統,滋養着沿岸的每一個舞蹈人,在不同時空開出不同的藝術之花。文化從來沒有離開過舞蹈人的視野和身體,并在不同的時期形成向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再學習。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舞蹈創作曾經掀起一股狂野奔放、發揚蹈厲的“黃土風”,在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加速和西方文化沖擊的轉折時刻,體現出舞蹈人對傳統文化的尋根意識。今天的中國舞蹈再次出現向傳統文化回歸的熱潮,但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具有的悲情氣質不同,擁有了新時代的新特征。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文化碰撞與融合,此次回歸正如講話中所言,“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自信态度。對傳統舞蹈文化的認知與繼承開始呈現出明顯的自覺意識,不僅注重舞蹈樣式的挖掘整理,還更加關注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一段時間以來“出圈”的河南衛視舞蹈影像,火爆的文物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隻此青綠》,以及《舞千年》綜藝節目引發的舞蹈國風熱,都彰顯了此次回歸的廣度與深度。傳播的廣泛與反複深入的開掘反映出對傳統接受與珍視的真實文化心态。其次,此次回歸展示出更加自如的開放姿态。向傳統回歸不是向保守回歸,并且回歸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汲取傳統營養,反哺當代。我們看到很多形态風格各異的舞劇作品,既有傳統舞蹈文化的影子,但又毫不拘泥,《永不消逝的電波》《騎兵》《天路》《醒·獅》《朱自清》《孔子》《趙氏孤兒》《敦煌》等等作品繪制了一張形态萬千的“舞劇地圖”。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舞蹈創作淡化了舞種的限制,語彙與語言形态呈現出多樣性,包括中西舞蹈語彙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展現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真谛。
在中國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走向國際中心舞台的今天,舞蹈人應該更深刻地領悟傳統文化的價值,明白自我的文化身份,不再以落後或先進的角度看待文化,而是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以深沉、持久的文化底氣和文化自信向傳統文化之源回歸。
以人民為舞蹈創作之根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講話中如是殷殷期望,關涉的正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最根本的屬性和最核心的追求。自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便将文藝為人民大衆服務的根本立場紮根于心、落實于行。舞蹈是踐行這一導向的突出藝術樣式,從“邊疆舞大會”“新秧歌運動”開始就刻進了舞蹈人的骨子裡,融入了舞蹈作品的血液中。在特殊的革命歲月裡,舞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繼承與發展成為解決“文藝為什麼人服務”根本問題的示範性案例,舞蹈人用浪漫的身體書寫出昂揚的時代精神與革命激情。
今天,“人民”一脈相承成為關于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的關鍵詞、高頻詞,所強調的“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也已深入人心,正在推動新時代舞蹈藝術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态勢。無論是從優秀傳統文化生發的中國舞新作,還是聚焦現實生活的現當代舞蹈,抑或是以小人物視角講述宏大故事的舞劇創作,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新時代舞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這對于今天的舞蹈工作者來說,無疑在迎接一次新的洗禮,這既是對文藝人民性的再認識,也是對藝術家職責與擔當的再思考。建黨百年之際,北京舞蹈學院進行百年百部經典作品展播,高舉“為人民而舞”的旗幟,承接舞蹈價值精神,向老一輩舞蹈藝術家緻敬。他們的身影依然曆曆在目,戴愛蓮先生在祖國危難之際毅然歸國,深入川北、西康等地,對傳統民間舞蹈進行挖掘與整理;賈作光先生長期深入草原生活,與牧民同吃同住,奠基了蒙古族舞蹈藝術……這些人民藝術家以舞蹈書寫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情,承擔起文藝興國的重任,理應繼續成為當代舞蹈家的精神坐标和信仰支撐。
當然,今天的舞蹈人在更加開放的世界格局中成長,應該在文化比較的視野中深化對文藝人民性的認識。與更加強調個體性和張揚主體性的西方現代舞蹈不同,中國舞蹈更主張在人民和集體的觀念下最大程度地發揮創作自由,強調共性中的個性。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反映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核心屬性,也同樣反映了中華文化中的集體觀念與家國觀念。中國人願意将個人的命運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而非追求絕對獨立自由的個體,這是中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化人格,也是人民藝術觀的重要體現。例如中國古典舞和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兩大傳統舞種,其創作前提就需要遵循集體文化傳承所形成的語彙風格,在“限定”中尋求創作的突破。又例如舞劇創作題材常常選擇将小人物放入曆史的坐标中,制造個人與時代、理想與現實、小家與大家的沖突,以此塑造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
因此,舞蹈對人民的關注不僅源于黨的文藝政策,也源于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還在于其作為一門肢體藝術,與人的身心有着最直接和最緊密的關聯。尤其在重大的曆史時刻和關鍵節點,舞蹈往往成為最突出的符号和表征。舞蹈的身體根植于人,更根植于人民,能最誠實真切地映射出時代的光彩,能用最詩意浪漫的方式點亮人生的希望,從而以直觀的視覺形象成為人們最美好的情感表達與集體記憶。
以創新為舞蹈創作之魂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如前所述,回歸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更好地邁向未來。正如講話中強調的,“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是對于人民的當代書寫與表達,都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帶來的推陳出新。簡言之,隻有創新才是舞蹈創作的靈魂,隻有創新才能造就新時代舞蹈之“新”。
當前的舞蹈創新有三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一是表達上的創新。舞蹈以肢體表達為核心,多方位跨界融合,不斷創造新的舞台叙事方式。近年來舞劇藝術發展迅速,成為引人注目的主流舞台藝術樣式。舞劇在原有的藝術表達方式上有了諸多突破,明顯跳脫出了文學戲劇的邏輯限制,從視覺創意和結構上進行突圍,更加注重舞蹈自身的規律與特征,從而推動舞劇藝術的模态更新。如《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空間蒙太奇、《朱自清》的心理結構、《冼星海》的交響叙事、《我和我的祖國》的生活場景、《旗幟》的多線并進等,不僅構建了舞蹈的自我表達邏輯,而且對其他舞台表演藝術樣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二是科技上的創新。高新技術的發展對舞台藝術産生了深刻影響,極大拓寬了舞台藝術的表現空間。數碼燈光、機械控制、舞美制作等技術使舞台的表達時空極大豐富。尤其是影像技術使舞台演藝空間突破了物理與心理、真實與虛拟的界限,深度參與舞蹈的表現,增加了舞台的多層次表達空間,甚至成為新的叙事手段。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演出空間從舞台到鳥巢,演出樣式從“音樂舞蹈史詩”到“情景史詩”,通過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互融,充分運用舞台新技術,創建了大型演藝時空的新樣式。三是傳播上的創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了新的舞蹈表現手段,還為舞蹈的大衆傳播帶來重大機遇。舞蹈與電視媒體的結合雖然在多年前就已出現,但今天新媒體和融媒體的出現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影像傳播、視覺叙事的新時代。舞蹈的傳播形象從“花瓶式”的點綴成為獨特的傳播主體,更注重舞蹈本身的文化屬性、身體特性和藝術價值。《舞林争霸》《舞蹈風暴》《舞千年》等電視綜藝節目,運用鏡頭語言的重新剪輯和媒體創意的重新包裝,使舞蹈在公衆視野中重新散發活力和影響力。舞蹈短視頻更是在各大網絡平台上走紅“出圈”,與舞台演出構成線上線下的互動生态。
今天舞蹈藝術處于一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與時代。舞蹈工作者應該抓住機遇,激發創意靈感,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和中國故事的詩意表達。讓舞蹈藝術成為一個不斷流動的、鮮活的、充滿吸引力的當代藝術形式。
以身體傳承文化的舞蹈人是浪漫的,執着于文藝精神的舞蹈人也是有擔當的,新時代的中國舞蹈藝術完全能夠也應當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中國廣大的舞蹈工作者應該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守住傳統文化的“源”,把住人民大衆的“根”,抓住守正創新的“魂”,立足于推出精品力作,潛心創造屬于今天、屬于我們的新時代經典!
作者:許銳,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
張雪純,北京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