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古詩中經常可以見到的意象,很多詩中都有它的影子,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比如蘇轼的名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夜,一壺酒,一盞鄉愁,總是會有一些思鄉愁緒,也會對自己的人生感悟頗多。望月懷遠,在月亮的襯托下,那些心事才會像月光一下慢慢流淌。接下來要說的詩也是和月有關,是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起來欣賞一番。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這首詩的詩名就已經将詩的意境和環境交代清楚,詩人望着天邊的皎皎明月,想起自己遠方的故鄉和親朋。整首詩的語言流暢,情感真摯,雖然有感懷但不見有感傷,雖然有相思但不見有悲思,意境營造得十分到位,将月光和心事的流淌都刻畫得很細緻,很細膩,使人讀完以後有了情感和美感的雙重享受。
首聯便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海上升起了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和我的親朋好友、知己愛人共賞這一輪明月,雖人沒相見,但是月亮都可以看到。這句話沒有什麼特殊或者拗口的字眼,但是卻能從中感受出非常真摯的情感,那種對于親人故鄉的思念之情。這一聯上句寫景,下句抒情,由景入情,渾然天成。
颔聯情感更進一步,描寫了情人之間的思念之情。情人之間相隔兩方,望着這輪明月,怨恨起這漫長的夜晚,隻能陷入苦苦的思念之中。“竟夕”是通宵的意思,也就是說有情人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而整宿不能入睡,一個“怨”字把這種情感描寫得相當傳神。
頸聯情感繼續發展,詩中的人整晚因為相思懷想不能入睡,所以隻好将屋子裡的蠟燭滅掉。披上衣服,在庭院中漫步。但是即使沒有了蠟燭的光,還有滿滿的月光,在照着屋子,在照着自己的心。晚上氣溫下降,草葉尖也有了露水,但是那露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水潤閃耀,像極了自己心中滋生不已的思念。這一聯将思念的深厚進一步暈開,将這種對月不眠的情景寫得絲絲入扣。
尾聯繼續将情感遞進,也為這個思念的夜晚,這份夜晚的思念做了一個收尾。這樣一個夜晚,有情人相見不得,親人相見不得,沒什麼可以贈的,隻有這滿手的月光,這也是對方都能感受到的禮物,通過這份月光,心意也有可能相通。但是這終究隻是想像,對方是不能接收到的。所以,還是回屋睡吧,也許會在夢中相聚。“不堪”二字又一次升華了思念的情緒,将那種相見見不到的感覺描寫得更加真實。至此,整首詩的情感烘托完畢,整首詩也在這樣的餘韻袅袅之下收尾,使人不斷回味。
這首詩堪稱張九齡最好的首詩之一,無論是景是情,都寫得毫無瑕疵,而且在這樣的篇幅之下寫出了層次豐富的情感,使人感同身受,為無數文人所歌頌,這也是它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所在。因為我們讀書,共鳴很重要,尤其是寫月的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