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回顧石油危機

回顧石油危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6 08:17:02

(思進注:近日,因俄烏沖突,能源問題幾乎每天刷屏,各類分析更是衆說紛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好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劃,和龐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戰》(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問題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結論點出:“人與動物的差别不在于對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對能源的利用。一直以來,能源危機之說虛虛實實。石油和礦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發展,卻使得當代能源危機成為一個僞命題”……現在看來毫不過時,那就從07月06日開始,特選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回顧石油危機(能源超限戰連載32)1

石油巨頭,叱咤風雲:石油大鳄是怎樣煉成的?

---“戰國”時期

在1975 年,一位英國記者寫了本關于石油曆史的書,這本書中提出了Seven Sisters 一詞,自此,“七姐妹”成為了西方石油工業巨頭的代名詞。

七姊妹(The Seven Sisters),又稱國際大石油公司(The International Majors)指的是在标準石油被美國法院判決分割之後,所形成的三家較大的石油公司與另外四家石油公司所組成的壟斷性企業聯盟,曾對世界石油市場影響甚巨。1950到1970年間,此聯盟曾大舉于中東鑽油,達到巅峰狀态,但1970年代之後,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功,七姐妹聯盟逐漸走向解體。

七姊妹包括:

· 新澤西标準石油,即後來的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

· 紐約标準石油,即後來的美孚(Mobil)石油公司,1998 年與埃克森(Exxon)合并組成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 加利福尼亞标準石油,後來成為雪佛龍(Chevron),2001 年購并了七姐妹的另外一家德士古(Texaco),現名仍叫雪佛龍(Chevron);

· 德士古(Texaco),是屬于德州本地資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石油公司,後來并入雪佛龍成為雪佛龍德士古,最後更名為雪佛龍;

· 海灣石油(Gulf Oil),是梅隆家族的企業。同德士古都是依托德州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大量油氣發現,頂住了标準石油公司的壓力成長起來,成為有實力向海外發展的兩家美國石油公司。1984 年也為雪佛龍(Chevron)所收購;

· 英國波斯石油公司,是在中東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英國政府在其中投資,并控股40%,随着中東(尤其是伊朗)石油工業發展壯大。但在伊朗革命後被迫撤走,然後全力經營北海油田。後來取名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也稱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 殼牌公司(Shell),在印尼(當時是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起家。其母公司有兩家:一家是皇家荷蘭石油公司,另一家是英國的殼牌運輸貿易公司。1907年,這兩家公司合并,組成皇家荷蘭—殼牌集團,為英荷合資公司。

标準(美孚)石油公司解體後,世界石油市場上形成了“戰國”局面。20世紀初,這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激烈競争,20年代中期發生了大規模的價格戰,對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1924年,蘇聯開始把它的巴庫煤油打入世界市場。堅決反蘇的殼牌和新澤西石油标準在巴庫的石油資産被布爾什維克沒收了,因此結成反蘇聯盟。而美孚等公司則積極同蘇聯人做生意,同他們簽約購買大量價錢便宜的煤油,就近投放印度及遠東地區。

用“赤色”蘇聯的煤油來沖擊它的傳統市場,令殼牌非常氣憤。1927年,它首先在印度,後來擴展到東半球其他地方,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價格戰,譴責這兩家美國公司與“共産黨勾結”。

價格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1928年,殼牌與新澤西對抗蘇聯的行動越來越有氣無力。此際伊拉克發現了庫爾庫克油田,羅馬尼亞、墨西哥、委内瑞拉的原油源源不斷進入市場,油價正在下滑。

在這種背景下,“七姐妹”轉進了一個“聯姻”時期。“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産油國(尤其是中東)互相“聯姻”,結成了廣泛的、多層次的關系網。

---“聯姻”時期

聯姻的正式成形是,1928年由殼牌領導人發起的阿克納卡裡(蘇格蘭)會談,殼牌、BP和新澤西三家石油公司達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場的“阿克納卡裡協定”。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停止價格戰,維持各公司在世界市場上的現狀,也即按現狀瓜分市場,并商定一個石油配額,不得超産,除非超産油賣給參加協議的合夥者。

二是就世界市場的原油價格商定了一個“法則”。由于當時美國的原油産量占世界一半以上,而且主要從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灣港口出口,而美國原油生産成本也是世界最高的,因此,就以美國墨西哥灣的離岸價格加上從墨西哥灣到消費中心的運費,來計算原油價格。這叫“基點定價制”。

随後,“七姐妹”的其他四家和幾乎所有參與世界市場争奪的公司都接受了這個協議。這是一個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東找油的規則,它在任何時候都将保證高成本的美國原油生産商有利可圖,并使拉美、中東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産成本低而獲利良多。

同年,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四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簽署《紅線協定》(The Red Line Agreement),劃分了石油公司的開采領地。意味着以七大石油公司為主編織成功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皆榮、一損皆損、共存共榮的利益共同體——壟斷資本主義石油市場的卡特爾。但是,該協議留了兩大缺口:一是不與蘇聯合作,不吸納蘇聯參加;二是美國有反壟斷法約束,這市場瓜分不包括美國國内市場。

事實上,盡管有了“聯姻”,價格戰并未消停。一年後,殼牌打入了美國市場,向新澤西等美國公司挑戰,迅速擴大業務。1931年,新澤西看準了遠東地區是殼牌的薄弱環節,向殼牌發動了新的價格戰。(待續)

回顧石油危機(能源超限戰連載32)2

(思進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内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