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為什麼分公秋和母秋?大小新聞客戶端8月8日訊(記者 衣文萍)“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北京時間今天3時13分迎來二十四節氣的“立秋”節氣,天天嚷嚷“太熱太熱”的市民終于有了盼頭立秋之後暑氣漸消,“稍一動就汗流浃背”的日子會慢慢消失,隻是也不能高興太早,畢竟還有“秋老虎”俗話說:“早立秋涼飕飕,晚立秋熱死牛”,今年到底是早秋還是晚秋?是“公秋”還是“母秋”呢?一起聽聽天文氣象專家怎麼說,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立秋為什麼分公秋和母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小新聞客戶端8月8日訊(記者 衣文萍)“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北京時間今天3時13分迎來二十四節氣的“立秋”節氣,天天嚷嚷“太熱太熱”的市民終于有了盼頭。立秋之後暑氣漸消,“稍一動就汗流浃背”的日子會慢慢消失,隻是也不能高興太早,畢竟還有“秋老虎”。俗話說:“早立秋涼飕飕,晚立秋熱死牛”,今年到底是早秋還是晚秋?是“公秋”還是“母秋”呢?一起聽聽天文氣象專家怎麼說。
“早秋”“晚秋”與冷暖關聯不大
說到“早立秋、晚立秋”,有人認為指的是立秋日期的早晚,也有人說是立秋時刻在一天中的早晚。如果從立秋日期來看,古人沒有陽曆,隻用農曆,立秋在農曆六月為早秋,農曆七月為晚秋,有時候能相差一個月之多。立秋又多出現在農曆六七月之交,所以有人通過立秋早晚比較農曆七月的涼熱。如果在六月立了早秋,七月的日子全都在立秋之後,大概率會比較涼快;而如果在七月立了晚秋,那麼七月隻有約半個月處于立秋之後,前期還處在三伏天裡,能不熱嗎?因此,所謂“早立秋涼飕飕,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如果有些道理,應該就體現在這裡了。
氣象專家吳樹功老師介紹說:“早立秋還有很多民間說法,通常早立秋指的是一天中時刻的早晚,早立秋是指0點到12點之間立秋,晚立秋是12點到24點立秋,今年立秋時刻是8日3:13,是早立秋。”有說法說,早立秋天氣涼爽,晚立秋則要熱上一段時間,今年按照這個節奏就是早立秋,按道理應該是涼飕飕。“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時刻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所以,以為今年是早秋,很快天氣就涼爽了的人不要太樂觀了。”吳樹功說。
“公秋”“母秋”之分,也隻能聽聽
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公秋和母秋怎麼區别?一個說法是“晝夜說”,也就是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中國方言大詞典》有公秋母秋條,也表示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另一種說法是“單雙日說”, 即“單日公秋、雙日母秋”。不管是按照哪種說法,今年立秋是“母秋”了。
吳樹功介紹,如果公秋指的是白天立秋,母秋指的是夜間立秋,那麼今年淩晨屬于夜間,那就屬于母秋。“問題是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熱死牛,公秋爽(涼)母秋兇(熱)的說法就有點自相矛盾了,所以關鍵在于節氣屬于陽曆,與農曆毫不相幹,什麼時候交節是曆法現象,立秋無論是8月7日還是8日,是夜間還是白天,太陽都是在黃經135度的位置上,與農曆無關,也不能據曆法現象來判斷氣候表現。”
吳樹功強調,不能把民俗文化和科學道理攪在一起,要說節氣,就要着重普及二十四節氣屬于陽曆,因而标識一年内四季氣候的變化,農曆是陰陽合曆,采用置閏的辦法以使農曆大體上同步陽曆廿四節氣。
責任編輯:王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