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總會聽到“閣下”、“在下”之類的詞,你知道這些“X下”的區别與用法嗎?
閣下
“閣下”一詞盛行于唐代,當時是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因為古代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如龍圖閣、天祿閣、東閣、文淵閣等等,故以閣下相稱。
說白了,閣下就是今天的“您”,屬于敬稱。古代常見于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于書籍信函中。目前人們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然有人使用閣下來稱呼對方。
但是由于“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閣下”一詞多用于外交場合。香港的法院于1997年主權移交後,對法官的稱呼由“法官大人”轉為“法官閣下”。
殿下
原指殿階之下,後來成為中國對皇族成員的尊稱,僅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漢朝開始稱呼太子、諸王為殿下,三國開始皇太後、皇後也稱殿下。唐代以後隻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顯然,“殿下”的身份要比“閣下”高。而随着皇族的消失,“殿下”這個稱呼也隻能在影視作品中聽到了。
麾下
麾下的“麾”( huī),指的是旌旗,是将帥用以指揮将士的旗幟。麾,亦有指揮”、招手的意思。麾下,指在在将帥旌旗之下。
《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
《漢書·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辄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麾下”亦是對将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張弦傳》谏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内上下危懼。”
在下
在古裝電視劇裡,我們經常能聽到“在下XXX”的對話。“在下”與“鄙人”一個意思,雖然都是指“我”,但與“我”相比要謙卑得多。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是一種謙辭。
和“鄙人”一樣,“在下”在當今口語中基本沒有人用了。書面語可以用,口頭語中要是有人用,會讓人覺得過于文绉绉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謙辭隻适用于下對上、或同輩之間,上級與下級或者長輩與晚輩之間,絕對不能用。老闆對員工、叔叔對侄兒,可不能謙稱自己為“在下”。
足下
足下,是第二人稱的敬辭,意為“您”。在古代,用于下級尊稱上級。《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麼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遊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
和“在下”一樣,“足下”在當今口語中也基本沒有人用。在書面語中運用時,也需要注意:切不可對下級與晚輩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