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詩形容思念?“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小時候,故鄉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搖籃,哺育我健康成長;少年時,故鄉是一座燈塔,指引遊子回家的方向;老年時,故鄉是深深的根,是我永遠的眷念”這是一次初三語文期中考試語言運用題一個學生的答卷題目要求:以“故鄉”為話題,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手法,寫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表達對故鄉的感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用一句詩形容思念?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小時候,故鄉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搖籃,哺育我健康成長;少年時,故鄉是一座燈塔,指引遊子回家的方向;老年時,故鄉是深深的根,是我永遠的眷念。”這是一次初三語文期中考試語言運用題一個學生的答卷。題目要求:以“故鄉”為話題,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手法,寫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表達對故鄉的感情。
因鮮有離家體驗,對故鄉感受不深,許多學生無處下筆,為了修辭而修辭,有的學生甚至将“故鄉”比喻成“大傘”“鮮花”。如何讓學生找到“故鄉”的感覺,引起了我的思考。
講評試卷時,在分享了這個學生的練筆、學生互相點評之後,我接着請學生思考:在這個同學的文字中,哪些是他自己的思想,哪些是别人的?學生們馬上發現,第一句是引用餘光中的詩句來表達鄉愁,其餘幾句是這個同學自己的感受。“同學們,寫作就是要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可真情實感從哪裡來?我們既可以自己有所思所想,也可以像這位同學一樣借助詩詞的魅力。”
“我們就以第一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為例,繼續借助詩詞來表達不同年齡階段的鄉愁。”我接着說,“少年時的鄉愁是什麼樣的”?
學生們歪着頭,眼睛一閃一閃的,轉動着思維,“少年時的思鄉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孤獨;中年呢?“中年是‘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惆怅……”學生們都能從熟識的詩句中找到各種各樣的答案,“那麼老年呢?除了‘将軍白發征夫淚’還有什麼?”老年思鄉的詩詞,除了“白發”似乎想不出其他,于是我請學生們晚上回家每人搜集一首有關晚年時思鄉的詩詞。
第二天語文課上,答案很快出現在黑闆上。老年時,故鄉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無奈;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苦楚;是“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思念……想起昨晚我剛剛背誦杜甫《秋興》中的兩句“從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便緩緩地、深情地将全詩背誦給學生們聽。
由于搜集到的許多詩都是新面孔,學生們便在分享的同時介紹了作者和詩背後的故事。在一句句押韻的詩詞中,我們化作離家的遊子,沉浸在濃濃的鄉愁中,被詩詞的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思鄉之感也格外深刻,平日裡晦澀難懂的詩句,此刻也化作一縷縷墨香,在教室裡穿梭,帶領着大家感悟借用傳統文化的魅力。
“同學們,這是不同年齡階段思鄉的不同詩句,那麼不同的季節裡,又有哪些思鄉的詩句呢?”短短幾分鐘,學生們便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春天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秋季有“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冬日有“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借助詩詞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那麼詩人是借助什麼來表達鄉愁呢?”學生們凝視着黑闆上滿滿的粉筆字,再次陷入了思考。
“老師,詩人是借助大自然中的景物表達思鄉之情的。春天是‘春風’‘春水’‘明月’‘新芽’,秋天是‘歸雁’‘秋蓬’‘楓林’‘枯藤’,冬日是‘北風’‘胡草’‘寒梅’‘雪花’……”
“是的,詩作為文化載體,千百年來,寄托着人們深深的感情。不同時期、不同季節,南方、北方,文人墨客所處的環境不同,故鄉的景物不同,詩人心目中故鄉的借代物也不同,因而有了千百番風情。”
教室裡安靜下來,學生們沉下心,再次将視線聚焦到黑闆上,思考和比較着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階段詩人筆下的鄉愁,又慢慢将縷縷鄉愁轉化為一個個實質性的詞語,并學會借用這些詞語,讓自己心中的情感也凝結成一首首詩。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榮成市蜊江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2月26日第5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