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緻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一般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等。
頸椎病大家都很熟悉,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前臂疼痛、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甚至視物模糊等。
可是幾年前有這麼一個病例,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是一個真實的病例!
患者,女,58歲,一月前無明顯誘因,雙眼睑下垂,面部不适。于2014年1月開始面部肌肉出現不自主地收縮,面部浮腫稍加重。于2014年5月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收縮加重,偶爾緩解,發作時頭部出汗,雙眼睑下垂,視物不清,為了緩解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縮,每天靠不斷吃零食,口腔不斷咀嚼,才稍可得以緩解。每天吃葵花籽約兩斤,嚴重影響生活與睡眠。便到省級醫院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頭顱CT均正常,治療無效。後來又到多家醫院檢查,均未查出陽性檢查結果,也未做出明顯診斷。所以,治療起來非常棘手。半年後面部肌肉痙攣加重,便到我處就診。來診時面部肌肉依然不自主收縮,發作時頭部出汗,雙眼睑下垂,視物不清,為了緩解面部的不适靠不斷吃葵花籽,睡眠差,精神差,二便尚可,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沉細。
這時考慮頸椎病(混合型),在醫院經DR檢查後示:
1、頸椎退行性變;
2、頸椎失穩伴C3、4椎體向後滑脫;
3、項韌帶鈣化。
患者頸椎DR1
患者頸椎DR2
查體:T:36.4℃ P:72次/分 R:20次/分 BP:120/70mmHg 神志清楚,痛苦面容,精神良好,體查合作。全身皮膚無黃染,無皮下出血點及異常結節,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頭顱大小形态正常,鞏膜無黃染,結膜無充血,耳廓、鼻外形正常,鼻腔未見異常分泌物。面部輕度浮腫,兩眼變小,口唇無發绀,咽部無紅腫,扁桃體未見腫大。甲狀腺不大,器官居中。胸廓對稱,雙肺聽診清音,未聞及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心律齊。腹部平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區叩痛陰性,腎區叩痛陰性。腸鳴音正常。
專科檢查:頸部活動度欠佳,腰椎活動尚可,壓頭試驗(-),棘間隙壓痛(C3/4.C4/5)( ),椎旁壓痛C3/4、C4/5、C5/6 )R,兩旁可觸及結節,肩胛内上角L( )R( ),脊柱叩擊痛( ),四肢肌力、肌張力可,直腿擡高試驗(—),腱反射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根據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給予中醫針刀等綜合治療,面肌痙攣很快得到了控制,頭部出汗停止了,生活也恢複正常。随訪到現在無不适。
面神經解剖
面神經解剖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局部的解剖,頸部除了有複雜的骨骼、肌肉構造外,還有重要的神經、血管(椎動脈、脊神經、面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神經,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視。椎動脈為大腦輸送血液;脊神經支配控制肌肉收縮和腺體的分泌、感受各種刺激;面神經感受支配面部肌肉和汗腺的分泌等;交感、副交感神經對人體一些肌肉、血管、汗腺等都有調節作用。雖然頸部肌肉慢性勞損導緻關節失衡、項韌帶鈣化、交感、副交感神經受壓,但局部沒有疼痛感,再加上患者主訴從來沒有說頸部有什麼疼痛不适,這樣的情況容易使患者和醫生産生一種錯覺,一心關注面肌痙攣的事情,而忽視了頸部的檢查。所以,今後同仁們、或者患者對一些無法做出診斷的疾病,看看是否與頸椎有關,這一點不可忽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