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桃芒果醬
編輯:芥末醬

初見以上這些文字,
大家恐怕會一臉懵逼,
感覺每個字都似曾相識……但實際上一個都不認識!

更加令人感到挫敗的是——
就算是你已經知道了它們的讀音也并沒有什麼卵用
因為,就連萬能的輸入法都打不出來這些字!

不過,這既不怪自己沒文化,也不能怨程序員大大沒見識
畢竟這一切都是有原因滴
↓↓↓
古代漢字都是一字一意,
圖中出現的每一個字都代表了中國古代(尤其是夏商周時期)的一件飲食器!
通俗點說,這些都古人吃飯時要用到的家夥事兒,
它們長這樣
↓↓↓

距今三千多年的周朝崇尚禮制,
不同等級的人,衣食住行都有規定
因為尊卑有别,
貴族、官員、嫔妃等參加宴會時都要按照身份等級
分桌而坐,分餐而食。
甚至到大清朝,正式場合下也會這樣排排坐,分肉肉
這樣的制度,被叫做"分餐制"。
場面類似于這樣
↓↓↓

清宮劇裡的宴會場景 圖源:《延禧攻略》視頻截圖
因此當時貴族餐桌上才出現了這麼多形态各異的飲食器具!
秦漢時期,餐具的類型與器型繼續發展,
形成了以鼎、缶、盆、壺、缾、锺、尊、盤、盒等為主。
↓↓↓
鼎變成了盛肉食羹湯的容器,

碗的前身盌(wǎn)出現,用來盛飯或羹類食物。

後來,周禮制度被打破,合餐制和分餐制并行。
古人吃飯用的飲食器具種類和數量也大大減少。

随着人們對"方便"的不懈追求,
最終"碗、筷、盤"戰勝一衆餐具,
成為了現代餐桌上的核心三件套。
不論是菜肴、面食、米飯還是火鍋,一副碗筷全都搞定。
也因此出現了"一副碗筷吃天下"的說法。

碗筷的出現極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而伴随着餐具的簡化,
那些曾經"霸占"了上流社會餐桌的青銅飲食器具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這讓原本用來指代這些器具的文字變得不再常用,
成為了"死文字",至今已經鮮有人識。
↓↓↓
與這些青銅飲食器具一同消失的,
不僅僅是這些文字,還有它們身上的美學特征。
和現代人相比,
我們祖先們非常注重餐具上圖案紋樣的"象征意義"。
上古時代,原始氏族盛行動物崇拜,自夏朝開始出現了"動物紋"。
飲食器具的裝飾紋樣從馬、牛、羊、雞、犬、豕這類家畜,
到象、鹿、犀、虎、兔這些野生動物應有盡有。
像這樣——
↓↓↓

上圖為蛇紋,下圖為象紋 圖源:網絡公開圖片
青銅器具上常用的還有代表原始民族對未知自然敬畏和美好希望的鳳鳥紋、
龍紋、獸面紋、獸體變形紋樣
像這樣——
↓↓↓

從上至下依次是鳳鳥紋、夔龍紋、獸面紋 圖源:網絡公開圖片
記錄貴族生活狀态的人物畫像類紋樣也被廣泛應用在青銅器具上。
像這樣——
↓↓↓

大禾人面紋方鼎 圖源: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當然,在青銅餐具中應用上最為廣泛的,
當屬獸面紋中的"饕餮紋"和火紋。
Emmmmm,為啥要加"饕餮"?嘿嘿,你懂的~
↓↓↓

左圖鑄青銅饕餮紋鬲鼎 圖源:網絡公開圖片;右圖商代獸面渦紋斝 圖源:上海博物館館藏
到了戰國中期以後青銅器文化逐漸衰落,
青銅器一反華(fu)麗(kua)的作風,
走向樸素的基本款設計
↓↓↓

青銅弦紋壺 圖源:恭王府館藏
幾何紋成為了主要裝飾紋樣。

青銅器上的雲雷紋 圖源:百度百科

西周雲雷紋青銅鼎 圖源:網絡公開圖片
而後髹漆餐具、陶瓷餐具開始興起和發展,
最終,輕薄、方便的瓷器餐具占據了統治地位,
花卉植物類紋樣替代了青銅器動物神獸紋樣。
那些曾經代表祖先對未知領域敬畏和崇拜之情的圖騰紋樣,
以及禮治社會下王權地位象征的神秘符号也就這樣也徹底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