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folliculitis)是細菌感染毛囊引起的化膿性炎症;毛囊及其毛囊周圍急性化膿性且常伴壞死性炎症稱為疖(furuncle),通常僅1個;多發性且反複發作的疖則稱為疖病(furunculosis)。
毛囊炎、疖和疖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
【緻病微生物和發病機制】 主要由凝固酶陽性的金葡菌所緻,其次為白色葡萄球菌。在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如糖尿病、慢性腎炎、營養不良、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HIV感染/AIDS),某些G—菌(如克雷伯杆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等)也可引起感染。疖病患者鼻腔或肛周常帶有金葡菌,與臨床複發或再感染有關。
毛囊炎、疖和疖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
【臨床表現】
1.毛囊炎 好發于多毛及摩擦部位如頭皮、頸部、須部、背部、臀部等,開始為與毛囊口一緻的炎性紅色丘疹或小膿疱,粟粒到綠豆大,迅速演變為丘疹性膿疱,中央有毛貫穿,周圍有紅暈。自覺癢感或輕度疼痛。約7~10天脫痂而愈,多不留瘢痕;病程遷延反複發作的稱為慢性毛囊炎。
2.疖與疖病 好發于面部、頸部、臀部、臂部及頭皮。初起為紅色圓錐性毛囊性丘疹,後逐漸增大成為炎性結節,再經數日後結節化膿、壞死形成黃白色膿栓,膿栓及壞死物排除後形成潰瘍,再經1~2周可結痂痊愈。患處疼痛和觸痛明顯,可伴有發熱、畏寒、頭痛等全身症狀,附近淋巴結常腫大。疖病多見于免疫力低下者,不但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而且全身症狀明顯,如高熱、畏寒、厭食等,甚至可引起敗血症,常反複發生、經久不愈。
毛囊炎、疖和疖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
【治療】
1.一般處理原則 同膿疱瘡。秃發性或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尚須系統給以抗生素治療,如耐青黴素酶的半合成青黴素類、大環内酯類、頭孢菌素類;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除抗菌藥物外,皮損内注射糖皮質激素并口服異維A酸可能有效;對藥物治療無效的膿腫可切開引流。
2.局部治療 可外用抗細菌藥物制劑如百多邦軟膏或0.1%雷佛奴爾溶液或1:5 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未化膿者可局部照射紫外線或短波理療;已化膿破潰者盡早切開排膿引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