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春秋王侯墓

春秋王侯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2 03:53:07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

蕭景墓神道石柱

蕭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蕭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他本來叫蕭昺,因為唐代修梁史的時候避唐世祖李昺(唐高祖李淵之父)之諱而記載為蕭景,所以現在都叫蕭景。少好學,長于辭令。齊時曾任永甯令,政績顯著,史稱"政為百城最"(《南史·梁宗室傳》)。齊永元二年(500年),封步兵校尉。蕭衍代齊建梁後,封吳平縣侯、南兖州刺史,加都督。後曆官領軍将軍、甯蠻校尉。雍州刺史、侍中、安西将軍、郢州刺史等職。他勤于政事,頗負盛名。梁武帝對他極為器重,"軍國大事告與議決"。普通四年( 523年)卒于郢州治所江夏郡城(今湖北武昌西南黃鶴山上),時年47歲。梁武帝诏贈侍中。中撫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谥曰忠。蕭景死後,初葬于江夏,後遷葬建康(今南京)。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2

蕭景墓位置圖

蕭景墓石刻位于南京栖霞區十月村,甘家巷西邊,栖霞大道旁邊,附近有座油罐廠,很好找。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3

蕭景墓石刻分布圖

蕭景墓前現存石刻2種3件,其中石辟邪兩隻。墓神道僅存一石柱,現存石柱為神道西側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4

蕭景墓神道石柱

石柱于1957年由南京市文保會進行了提升維修。通高6.50米,柱圍2.48米。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5

蕭景墓神道石柱頂部

柱頭為一飾有覆蓮紋的圓蓋,圓蓋之上伫立着一隻仰天長嘯的小辟邪。小辟邪長0.84米,高0.51米。石柱頂端設置圓蓋和小石獸,極大地增加了石柱的造型美,而小獸雄據于圓蓋之上,淩空屹立,更顯得石柱卓爾玉立,挺拔莊嚴。這種氣氛正是陵墓前列置石刻所要求的,由此可見石柱設計的成功。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6

蕭景墓神道石柱

柱身高4.20米,雕刻隐陷直刳棱紋24道。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7

蕭景墓神道石柱

柱身上方接近圓蓋處,有一長方形柱額,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撫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23字,字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别有意趣的特殊書體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僅存兩例:一例是丹陽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神道東側石柱;另一例便是蕭景墓神道西側石柱。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8

蕭景墓神道石柱榜額

這種特殊的書體,曆史上稱作"反左書"。據南朝梁時書法家庾元威在《論書》裡介紹:"反左書者,大同中(534年-546年)東宮學士孔敬通所創。餘見而達之,于是座上酬答諸君無不識者,遂呼為衆中清閑法,今學者稍多,解者益寡。"著《寶刻叢編》的南宋陳思在《書小史》中注:孔敬通"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風流,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又創為左右書,當時座上酬答,無有識者,應元威見而達之,遂呼為衆中清閑法"。庾元威說"反左書"是梁朝大同年間孔敬通始創,然而蕭順之、蕭景均葬于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時間當不會相隔太久,因此,"反左書"始于孔敬通的說法顯然是不準确的。實際情況是,梁朝初年"反左書"出現,大同年間盛行,其後便銷聲匿迹,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絕響。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9

蕭景墓神道石柱榜額側面

在柱額的側面線刻有披衣擔肩、赤腳手持蓮花的"禮佛童子"圖案,其畫面構圖疏朗傳神,人物造型亦具“面短”特點,體現了著名畫家張僧繇“疏體”畫法特征。由于制作時代确切無疑,堪稱江南現有藝術史價值最高的佛畫。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0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1

蕭景墓神道石柱

柱額之下浮雕有3個怒發沖冠、袒胸露腹、類似鬼形的負重力士像,可能是畏獸的形象。(詳情參見蕭秀墓)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2

蕭景墓神道石柱背面

石額部分柱表的裝飾由瓦楞紋改作瓜楞紋,這個變化使柱表線條避免了呆闆而趨向活潑,從而獲得了更好的裝飾效果,頗具匠心。石額下方依次雕有神獸紋、繩辮紋和雙龍紋。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3

蕭景墓神道石柱底座

柱座高0.98米,上圓下方,上為銜珠雙螭,下為方形基座,基座四側刻有張口、吐舌的神怪紋飾。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4

蕭景墓神道石柱

整個石柱造型精巧,裝飾華美,是馳名中外的雕刻藝術品。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5

蕭景墓西辟邪

蕭景墓石刻現存石辟邪兩隻,東西相對,間距約21米。西辟邪于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無法修複,于是又埋入原來地下。2009年曾短暫出土,該照片為主題南京攝影。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6

蕭景墓東辟邪

東辟邪為雄獸,原來從腰部斷為兩段,左前腿、底座也斷,1957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重修。現臀部略殘,身長 3.80米,高3.50米,體圍3.98米。昂首張口,長舌垂胸,右腿前邁。頭有鬣毛,腹側雙翼,翼前部飾6根翎毛。胸前幾縷勾雲紋,仿佛長髯飄拂。整個辟邪體态肥碩,雄俊壯美。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7

南京市市徽

這隻辟邪是南朝梁代王侯墓中體态最勻稱的一隻,在中山門外有一尊巨大的銅辟邪就是以蕭景墓石刻的辟邪作為原型,而辟邪 中山門的形象也就成為南京市的标志。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8

蕭景墓東辟邪

蕭景于523年卒,墓葬建造從喪葬時間推算比蕭恢墓晚一年。蕭景墓石獸造型,~形流線顯現出相對柔和的動感趨勢。整體造型向上高聳,後仰動勢減弱,頸短後轉折成角度,雙翼大,身上紋飾變得細緻,紋飾向纖細方面發展。從這裡似乎可以看出,石獸造型表現出有墓主人個人的喜好意願。這些現象似乎也可以反映出有的墓主喜愛華麗,有的墓主天性好張揚,有的卻更簡單樸素,這或許是個人性格導緻石獸表面裝飾效果和動勢的不同,體現出墓主個人意志的趨向。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19

蕭景墓東辟邪羽翼(右側)

兩側翅翼向後上方揚起,角度高。鱗紋中插一卷紋,卷紋向下旋轉弧度成為腿部結構弧線的交界線。刀法為扁立體線刻,上下圓刀壓刻,有微妙的過度,線的上下寬窄不一緻,線刻上方為一個捎帶斜度的小斷面,這種斜面由小平刀橫向雕刻而成。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20

蕭景墓東辟邪羽翼(左側)

雙翼前方紋飾,呈反方向向上旋轉,鱗紋中間加刻一條向上卷的類似波浪的雲紋,與前期雙翼紋樣比較有明顯變化。鱗紋層次不再表現為圓點狀,而是一層壓一層,演變為連續的近于角狀的半圓曲線,成為真正的羽鱗狀。兩側沒有再向深度的空間角度運行,這些也同樣表現出對羽翼紋樣的不同理解。雲紋線刻基本運用平雕陽刻,翼羽後翅線刻,仍然運用從F向上的平刀斜刻技法,刻至線條位置,斷刻出一條明顯的立面,經過平刀雕刻而修整後的橫斷立面,刻面與陰影互動,形成深淺不一的線條形态。刀法技巧顯示出線條的細緻和銳利。雙翼紋飾處理,與蕭秀墓紋樣基本一緻,從下向上旋轉呈圓形。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21

蕭景墓東辟邪

面部口鼻處理為完全的紋樣化裝飾。胸部中間弧線形成兩瓣圓形,飽滿圓潤。胸前線刻與雙翼表現呈相反的走向,技法亦有所變化。在胸部體積基礎上,不是直接刻一條簡單的線刻,而是通過圓形過度,線條周圍壓刻,呈現出陽線凸起的痕迹以淺圓形态組成。線刻是在前胸造型形成後直接雕刻,沒有體現高出胸部的厚度。在此之前還沒有見到南朝有此種技法。雖然焦點與胸部同在一層平面上,但仍具有圓潤的立體效果。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22

蕭景墓東辟邪

腿側高出一個層面,高出部分設計表現出獅腿的結構。側面分兩層,前層形象具體,有骨骼的轉折及小的須毛,底層僅有直線外三角形的外輪廓毛須,但其上無須毛的細密直紋線。後腿處理較為概念,腿後與前胯平行的弧線,有可能是準備表現腿部轉折,但相比于前腿,雕刻表達概念較為含糊。

春秋王侯墓(南朝陵墓石刻訪古)23

蕭景墓東辟邪

比較于蕭憺墓石刻,蕭景墓石獸造型豐滿圓潤,雕刻制作趨于工整細緻。表面紋理呈現出淺浮雕層次的空間意識。

(部分圖片引用自主題南京,在此緻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