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的官員
在看史書或看古裝劇時,常常看到某某升為正幾品或者從幾品。這不禁令人疑惑:明明是在同一個官品裡面,為什麼要用正、從來區分呢?難道僅僅隻是區别正副關系嗎?可許多同品正、從官員之間并沒有正副關系,甚至不在一個機構辦公啊!這是為什麼呢?
一、官品的誕生——九品官人法想要解決正、從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官品?在古代,官品可以追溯到漢末魏初時期。在《三國志》中的《吳志·魯肅傳》裡記載了赤壁之戰之前魯肅勸孫權不可投降曹操的一段話:“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将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将軍,不可也。何以言?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這其中的“品其名位”,正說明在當時郡縣基層已經實行了一種品評人物的制度。至于當時這種制度中的品評等級是如何進行區分,品評的過程是鄉裡把控還是是郡縣或者中正掌握,現在還不得而知。而在《三國志·魏志·陳群傳》中,則記載了陳群在延康元年(220年)受曹丕之命将九品官人法進行制度化并推廣全國的過程。
魯肅
九品官人法是什麼呢?它是當時将人才評價與官員任用相結合的一種選官制度。它通過将人的才能分為九品,對人才進行任命,為官員職位找到與之匹配的人才。但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提出疑問:“這不就是九品中正制嗎?怎麼是九品官人法啊?”其實不然,陳長琦《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究》中就提出九品中正制度并非九品官人法的觀點。陳長琦先生認為九品中正制實質上是九品官人法的一部分,在九品官人法的設計裡,制度的運作分為“九品鑒别人才”和“九品任用人才”兩個步驟。由于古今學者多關注九品鑒人,所以才誤把九品中正制當作九品官人法。
回到本文,曹丕為什麼要讓陳群将九品官人法制度化并進行推廣呢?是為了将後漢官吏吸收至魏國朝庭而設立的審查制度嗎?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曹操時期,就已經為取代後漢做了大量的工作。當時的後漢已經名存實亡,後漢朝廷的官員其實已多被曹操的手下頂替。至于不聽曹操話的,也被曹操調走或者辭退,因此在曹丕時期再進行官員的審查是多餘的。陳長琦先生認為,九品官人法的出台可能是對曹操“唯才是舉”對于人才甄别思考的法典化。
影視劇中的曹操
兩漢時期,在官吏選拔制度上一直沿用的是察舉制度,但由于當時的政府在德、才之間更加注重德,因此一直難以獲得較多有能力的英才。而九品官人法的推出,則一反從前,主張在德、才不可兼具時“唯才是舉”,将人的才能分品級後進行任用。隻是可惜九品官人法的設立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方面有太多認為操控的空間。九品官人法推出後,被一些世家門閥掌控了鑒人的渠道,由此也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的局面。後來的科舉制的出現并非是将九品官人法完全否定,“九品任用人才”這一設計被保留下來。隻是由于各個朝代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此在一些官員的品級認定上有所不同。
曹操唯才是舉
二、正、從的出現和其中的異同其實在古代九品分級并不完全是正、從的差别:北魏至唐時期的九品分級是在九品分正、從的基礎上,自四品及以下,正、從分别再分上、下官階,比如四品分正四品和從四品,而正四品又分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分為從四品上、從四品下。因此在這段時期,官階的細分是有30階的。在明清時期才完全分為正、從,因此明清時期官階為18階。
為什麼古人要在九品中細化出這麼多品階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給官員更多的升遷機會。如果僅是粗略地把官員分為九品,官員之間的等級差距就不會大,朝廷在封官的時候容易産生同一等級官員過多、上下級秩序混亂、官員升遷空間狹小等問題。同時,在升官的問題上,僅分為九品容易使得官員升遷過快,導緻官員驕傲自滿心态的滋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假設所有人都因為盡職盡責而應該得到升遷的機會,在時間的積累下,如果同意升遷會導緻管理層的冗雜以及底層官員的負擔加大(就好比一個公司有100個人,其中有90個人因為功勞升遷為總經理,隻隻剩下10個人在底層工作,換誰誰都頭疼)。倘若隻給少數人升遷,一定程度上會緻使一些勞苦功高卻未能得到升遷的人心生不滿。當這些人看不到上升的希望時,工作就會懈怠,甚至滋生造反的念頭,這就是“不患寡而不均”。而對官品進行了分階之後,這些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需要升遷的人按功勞得到不同程度的升遷,合理的分布在每個品級上,既能滿足升遷需求又解決了積極性的問題。這時候肯定有人會想,官品的分階豈不是越多越好了!其實不然,首先官品分出來的每一階同樣是需要官員去充任的,而過多的官品分階最明顯的後果就是容易導緻冗官。因此合理的分布品階才是正道,這也體現了正、從的劃分從來就不是所謂的品級正副之分,而應該是官位的高低之分。
而正、從的區别并不僅僅是體現在等級上,在官員俸祿上也是有所區别的。根據職位品級的高低決定出來的俸祿也是有差别的,如為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俸祿多為萬石,而從一品的少師、少傅、少保的俸祿就會次于正一品。這使得職、權、責相等的職位的物質待遇基本相同,而不相等的則會有差距。
能做到正一品的大官,基本上都是所在時代的風雲人物,擁有的資曆與社會地位遠非尋常官員可比。而從一品的官員則比正一品官員缺少了那麼一絲底蘊。
清代品級服飾表(部分)
正一品和從一品同為官位的巅峰,很多時候都是空着的。當然,位高不一定權重,即使是給了某個官員一品銜,也多半是個榮譽職銜,極少擁有實權。畢竟能做到這個地位的官員,多是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甚至能影響到皇帝的統治也說不定。一品官銜多是太傅、太師、太保這些明清時期的虛職,所以古代的皇帝要對付一些威脅較大的人臣,多是将其升為一品官員,施以明升暗調的伎倆。
清代正一品官員形象
文史君說古代政權設計采用九品官制的最初目的是将人才進行等級上的劃分,為了确保官員工作的積極性,才設計了正、從官品的差别。因此正和從之間從來都不是正副關系,而是官員等級的差距。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人臣官品的巅峰,但大多數時候一品其實都是沒有太多實權的,而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參考文獻陳長琦:《官品的起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李宏:《中國古代官品等級薪俸制的特點與啟示》,《南都學壇》1993年第3期。
周群:《把真實的曆史還給九品官人法——讀陳長琦先生<官品的起源>有感》,《中國史研究動态》2017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衆号(id:haoranwensh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