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時字的來曆?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章(太炎)黃(侃)學派後繼學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說文解字時字的來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
章(太炎)黃(侃)學派後繼學者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
權威講述中國漢字文化
1年200講
精講700個常用漢字
帶你發現
華夏文化的精魄、基因與密碼
原價399元
拼團價99元
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掃碼立即訂閱
音頻選自播呀APP專輯《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
史、吏、事:忠實記錄,秉筆直書
在之前的幾講我們給大家講了好幾個從又的字。我們說過,這個表示再次的“又”實際上是一個假借義,“又”最開始的含義就是右手,是一隻手的象形。從又的字往往也就是手裡頭拿着某種東西,或者你的手在做某些動作。
今天我們再給大家講三個從又的字,這三個字非常有意思。它有意思在哪兒呢?這三個字在古文字中其實是一個字,慢慢分化成現在不同的三個漢字。
這三個字是什麼呢?就是曆史的史、小吏的吏,還有事情的事。小朋友們,你們要看到這三個字肯定會覺得很蒙,為什麼呢?這三個字看起來很不一樣,至少“史”和“事”長得太不像了。老師為什麼要說這些字在古文字中是一個字呢?證據在哪兒呢?還是讓我們先看它們的古文字字形。
一
史:記事者
我們先看第一個字,史,曆史的史。大家看這個字,這是甲骨文的寫法,這是金文的寫法,這是小篆的寫法。這個字從甲骨文到小篆一脈相承——下面是一個又,是一個手,上面拿着一個中,中是什麼東西呢?我們看甲骨文這個字,這個字不是一個标準的正中的中,這個字其實就是筆和筆筒的象形。所以手裡頭拿的是什麼呢?拿的是文具。
史
我們知道,曆史是要把過去的事情書寫下來,把口耳相傳——還記得“古”嗎?十口為古——把口耳相傳的曆史寫在文字上,寫在文字上了,它就能夠更廣泛地傳播,也就能夠更久遠地流傳。
所以“史”,手裡拿着文具來書寫曆史,這就是史,這就是最早的史官。所以《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它和事的關系是什麼呢?是記錄發生過的事件的那些人。“從又持中”,在甲骨文中手裡拿的是什麼呢?手裡拿的是文具。
1.以史為鑒
随着這個字不斷地發展到了小篆,這個文具的象形和中央的中非常近似,許慎就把這個字解讀為“中”,他如何理解“中”呢?他說“中,正也”。什麼意思?就是曆史是要記錄正道的,曆史是要記錄真實的,曆史是要實事求是的。所以中國古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以史為鑒的傳統。
我們知道著名的《資治通鑒》,什麼叫“資治通鑒”?鑒就是鏡子,《資治通鑒》就是要用曆史來給君王提供治理國家的鏡子。這個中正不僅要提供曆史的教訓,更要記錄真實。
主持編纂《資治通鑒》的北宋史學家——司馬光
2.齊太史“秉筆直書”
曆史要實錄。所以古人認為曆史學家最高的品質叫做秉筆直書,拿着筆要寫實話,要真實地記錄,不能在強權、在威逼利誘的影響下說假話。中國古代有很多關于曆史學家、關于史官秉筆直書的故事。最有名的故事是春秋時期的崔杼弑其君。
崔杼是當時齊國的一個權臣,這個人權力很大,人也很壞,他把當時的國君給殺了,殺了之後就把負責記錄曆史的太史喊來,說,你來寫,你不要寫是我殺的,你要替我掩蓋,你不要讓我在曆史上背負罵名。當着崔杼的面讓這個太史去寫,那太史寫什麼呢?太史毅然決然地寫:“崔杼弑其君”。是你殺的就是,我不會說假話。結果崔杼就非常殘忍地把太史殺了。
把太史殺了之後把他的弟弟喊來,你注意——古代的史官往往是家族世襲,所以就把他的弟弟喊來——把弟弟喊來說你來寫。他弟弟一看,哥哥已經慘死在當場了,弟弟怕不怕呢?怕,但還是秉筆直書:“崔杼弑其君”。結果(崔杼)又把弟弟殺了。殺了之後再把小弟喊來,小弟還是“崔杼弑其君”,又被殺。結果這個史官家族殺到最後一個人,但是沒有改變曆史書寫的中正。最後崔杼也沒辦法,看來這一家真是硬骨頭,隻能放棄。
而且據說當時齊國另一個史官家族,叫做南史氏,聽說崔杼殺人,舉家拿着筆墨拿着竹簡趕赴現場,就是如果你把太史一家殺光了,我們接着寫,接着用我們的頭顱、用我們的生命來捍衛曆史的真實,捍衛曆史的尊嚴。這是中國曆史上非常讓人感動的故事。我們看到,“從又持中”,史官手中拿的不僅是筆,更是這種中正,這種書寫真實的寶貴品質。
齊太史“秉筆直書”
二
吏:治人者
我們看完了“史”這個字,再看下一個字,吏,官吏,小吏的(吏)字。我們看這個字。你看,這是它的甲骨文,這是它的金文,這是《說文》的小篆。這個字和“史”其實在源頭上是一樣的。
吏
什麼是吏呢?吏就是文職的官員。官員他要負責去寫公文。寫公文也要書寫,所以最開始他的職責和史非常類似。因此甲骨文中的“史”和“吏”是一個字。但是到後來,史和吏,官員和史官、和曆史學家慢慢地區分了。
1.“吏”頭上的小裝飾
這個字在書寫的時候,在“中”上,有的時候加一個小裝飾。這個字一開始是彎的,後來在《說文解字》中變直了。這就是什麼呢?“吏”比“史”多一橫,但是這一橫,最早就是一個裝飾。早期的吏作為一種文職的官員,和史是非常近似的。
2.“官”、“吏”之别
“吏”也有一個變化。《說文解字》說,“吏,治人者也”。在先秦時期,吏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當時說天吏。什麼是天吏呢?也就是天使,就是代表上天來管理人的,這就是“治人者也”。所以“吏”在先秦的時候指的是高級的官員。那麼到漢代以後慢慢這個吏就和官有所區别了。漢代以後“官”指的是大官,“吏”指的是小官僚,指的是差役。我們學過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這個“吏”就是下層的官員。
3.“史”和“吏”的字形演變
我們看史和吏這兩個字。這兩個字,直到隸書——我們看這是睡虎地秦簡中的“史”,我們再看,這是睡虎地秦簡中的“吏”,你看到,它(們)的區别:上面沒有一橫,上面有一橫。但是你看下面這一筆,還保存着“又”的形體,還像一隻手,但是慢慢和中間那一豎連接起來,慢慢連着連着,就成了今天這一筆的寫法。這是史和吏向我們今天隸書、楷書變化的過程。
睡虎地秦簡中的“史”、“吏”
三
事:職務分内之事
和它們來源一樣的還有一個字,就是事情的事。我們看這是甲骨文中的事,你看它和甲骨文中的史和吏是不是一個字?為什麼是一個字呢?因為吏是一種職業,事情,什麼樣的事情呢?最早的事情也來源于職業。
事
1.每一種職業都有自己的事情
所以《說文解字》說,“事,職也”。每一種職業都有自己的事情。你作為老師,你的事情就是要教書;你作為記者,你的事情就是采訪、寫文章;你作為工人,你的事情就是制造産品。所以你看,事和職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先秦時期,這個職也往往指的是官職、職務。當時一個人被任命當官,要“受事”,接受的事,這個“事”指的就是什麼呢?接受職務,接受他的本分,接受他工作的使命,接受這個任務。
2.“事”的演變和泛化
“事”在甲骨文、金文中,其實跟“史”、跟“吏”非常地相似。到小篆中,這個形體就發生了變化。發生變化是什麼呢?這兩隻手,牢牢地抓在這個“中”(上),上面還有一個裝飾的飾筆。這個字跟我們今天的形體就非常相近了。我們今天的“事”,從形體上其實更多地保留了史、吏、事這幾個字古文字的形體。
“事”,最開始《說文解字》說是“職也”,它是來源于職務所分配的、職務所安排的事情。那也就是和官職、官事密不可分。後來,“事”就泛化,指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說事業、瑣事,我今天有事等等。這個“事”就泛化了,不一定和某種職業相關。
總結
我們今天講了三個字。這三個字是什麼呢?曆史的史、官吏的吏、事情的事。這三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個字。為什麼呢?曆史、史官,手裡拿着中,拿着文具來記錄事情,這跟官吏、最早的那種寫公文的官吏、那種文職的官員做的事情非常類似。同時事情也往往來自于官職。所以這三個字的意義古代相通,也用同一個字表示。随着它的意義在後世的不斷分化——史特指曆史,指史官;吏指官員;事指各種各樣的事情——它們的字形也有所分化,不斷地發展變化,就變成了今天這三個不同的形體。
點擊原文,了解詳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