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号周刊#“五月五,過端陽,粽子鴨蛋擺滿堂。五色線,佩香囊,艾草菖蒲插門旁。劃龍舟,浴蘭湯,一年四季保安康……”,好多人都唱過聽過的端午兒歌,現在早已聽不到了,人到中年也少了過端午節的樂趣。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我們對端午節最熟悉的典故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都是文人騷客舞文弄墨的最佳時機,曆代文人給我留下來許多關于端午的不朽詩篇。“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東坡一阕浣溪沙端午,表達了對一直盡職盡忠地陪伴在詞人左右的侍妾朝雲的愛戀,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成為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最直接的史料。“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能還。國亡身殒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水到渠成、一揮而就,紀念了屈原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莺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寫出了詩人端午節沒有友人的陪伴,享受孤獨,表現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閑情。
猶記得我小時候的端午,雖簡單而快樂,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記憶。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香囊,吃不起粽子。每到端午,母親能做的就是煮好多雞蛋,雞蛋是自己家養的雞下的蛋。那時候過端午,學校還不放假,孩子們就拿着自家煮的雞蛋去上學,雞蛋已經是小時候難得的美食了。上學的路上,就互相碰雞蛋,比一下誰的雞蛋比較硬,被碰破的雞蛋就當場吃掉,而且要分給獲勝的一方一半,甚是有趣。
小時候端午節,母親還會把織毛衣剩下的各種顔色的毛線,編成五彩繩送給我們,系在手腕和腳腕上,并交代我們不要輕易解掉,可以辟邪,更可以帶來好運。更高級的做法是,是把小小的桃核,兩端刻成孔,系在五彩繩上,就成了一個精緻禮物。人們對桃樹的認識都是比較好的,新出生的孩子插桃枝、端午系桃核、老人過壽會做壽桃等,桃似乎象征着好運。
多希望現在的孩子對端午節有更深的了解,讓民族的傳統節日一直傳承下去。給孩子制作個五彩繩吧,簡單而有意義!
本文原創,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