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
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别林斯基成為至交。
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志撰稿,出于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
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系。
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裡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77)。
從19世紀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
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國巴黎。
二.創作特色
屠格涅夫對于人類有着深深的熱愛,這種愛不僅表現于他對具有善良、勇敢、堅韌等高尚品德的人的贊美和頌揚,而且特别表現在他對人類的苦難的深深同情。
屠格涅夫從人道主義出發,無情地揭露、深刻地批判了不人道的社會制度。
屠格涅夫筆下一些男女主人公已成為俄羅斯文學中不朽的藝術形象,愛情描寫在屠格涅夫小說的情節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屠格涅夫小說描寫的愛情無一例外地讓愛情走向悲劇性的結局。
屠格涅夫曾多次這樣講過:“我主要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最感興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動活潑的真實。準确而有力地表現生活的真實,才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這真實同他個人的喜愛并不符合。”
他筆下的愛情故事以悲劇結局,是由19世紀40-70年代俄國社會現實決定的,這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
三.人物評價
屠格涅夫是非常聰明的人,具有非凡的詩的才能。(别林斯基)
屠格涅夫是俄羅斯語言的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
未來的文學史專家談及俄羅斯語言發展時,一定會說,這種語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創造的。(作家高爾基)
屠格涅夫是“卓越的俄羅斯作家”。(列甯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