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唇腺囊腫的病例暴多,“醫生,你看一下我嘴唇上(或者舌頭下面)長了個黃豆大(甚或櫻桃大)的亮亮的泡,以前也長過,不過後來自己消了,所以沒管它,這次又長起來了,你幫我看看是怎麼回事”,如果你也有類似情況,那麼可以仔細閱讀一下今天的話題:口腔唾液腺黏液囊腫。
口腔黏液腺囊腫的來源口腔的黏液囊腫是來自舌下腺和小唾液腺的囊腫,是唾液腺最常見的囊性病變。
唾液腺是分泌口水的器官,人體的唾液腺位于口腔和颌面部(這兩個區域的的範圍見《口腔醫院還有手術室?有啊!》),分為三對大唾液腺和許多許多小唾液腺。三對大唾液腺指的是: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人體的三對大唾液腺
腮腺位于兩邊腮幫子靠後的部位,下颌下腺位于兩邊下颌骨下面脖子和下颌交界的地方,舌下腺則位于舌頭兩側口底的深面。除了這三對大唾液腺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唾液腺,主要位于嘴唇、腮幫子粘膜和硬腭後面以及軟腭等地方。黏液囊腫則主要來自于小唾液腺和舌下腺。腮腺和下颌下腺來源的囊腫很少見。
口腔黏液囊腫發生的原因及表現根據發生的原因不同,我們一般将黏液囊腫分為外滲性黏液囊腫和潴留性黏液囊腫
這兩個名詞從名字上就很容易理解,外滲性就是流出來了,分泌物積聚在腺體外面的某個地方形成的囊腫,往往是由于導管破裂導緻黏液外流形成了囊腫;而潴留性則是往往是由于導管因為黏液團塊、結石或者導管系統過于彎曲導緻導管堵塞,局部黏液潴留積聚形成的囊腫。前者遠比後者常見。
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腫最發生的地方是下唇及舌尖的腹側,因為舌尖運動經常和下前牙發生摩擦,以及一些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咬下唇的動作,常常會導緻這兩個地方的腺體受傷,然後黏液從受傷破裂的地方流出來便形成了外滲性黏液囊腫,其表現如下:
表面有瘢痕形成的唇腺黏液囊腫
舌下腺囊腫在青少年中比較常見,根據表現不同分為三種類型:
典型的單純型舌下腺囊腫
口腔黏液囊腫的治療來自于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腫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
對于舌下腺囊腫,其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由于人體有多對大的唾液腺,而舌下腺分泌的量占唾液總量也較小,所以切除舌下腺不會對身體功能産生影響。
另外對于體弱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或者嬰兒,可以先采取造袋術處理,帶身體狀況好轉或嬰兒長至4-5歲後再行手術切除舌下腺。當然,對于造袋術後沒有複發病例,也就不需要手術切除腺體了。
本文首發于公衆号“閑侃口腔”,歡迎關注了解口腔健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