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現象的表現
在這三種情況下魚吃料不好:
1、在喂食開始時,魚吃得很好,并集中成片,但很快在大約1小時内就四處遊蕩,數量大大減少。
2、從喂食到結束,餌料台附近的魚數量非常少,魚不會浮出水面搶食。
3、喂食時,有魚,但不吃料。
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的原因分析
引起魚吃食不旺或不吃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十二個原因:
1.水溫
水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魚類的攝食。最大攝食量溫度為23-28℃,10℃以下基本停止攝食。在高溫和陰雨天,食物攝入會顯著減少,有時會持續幾天。
2.溶解氧不足
夏季持續下雨或溶解氧不足是影響食物攝入的常見原因。此外,當水中有大量輪蟲或枝角類時,水中的溶解氧也會減少,導緻魚類食欲下降。
溶解氧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氣候因素、水質清瘦、水質過肥、有害物質積累、浮遊動物大量等;
3.有害物質含量過高中毒
pH、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餘氯等化學指标超标或灑藥、注入異常外源水。
如果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含量長期過高,就會損害魚的鰓部,影響魚的呼吸作用,造成魚的病理性缺氧,導緻攝食量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随着水體富營養化,藻類中毒越來越普遍。引起中毒的藻類主要包括藍藻、裸藻、金藻和甲藻等。
4.寄生蟲引發的病害
當寄生蟲寄生在魚身上時,魚會感到不适,鰓上有較多的車輪蟲、斜管蟲或指環蟲,鰓上的粘液會增加。
使用氧氣供應的能力降低,這導緻食物攝食量減少,容易引起“炸群”和“漫遊散走”現象。
常見的主要有錨頭鳋、車輪蟲、指環蟲、小瓜蟲和孢子蟲等。
5.細菌、病毒性疾病
許多細菌性疾病,如爛鰓、腸炎、出血或其它細菌性魚類疾病,也可導緻不攝食。有時,一些症狀會在疾病發作前後或多或少的有表現,當程度相對較輕時,可能會出現厭食。
6.營養性疾病
不科學的投喂會導緻營養性魚類疾病,如肝膽綜合征和維生素缺乏征等。
7.浮遊動物過多
浮遊動物主要是枝角類、輪蟲和原生動物,浮遊動物過多會導緻水中溶解氧的減少,影響魚類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鲢魚通過鰓吸收水以浮遊植物為食,過多的浮遊動物也會導緻鲢魚在與水一起通過鰓時感到不适,除花鲢外,其他魚類也是如此。
8.魚類的繁殖季節
大多數養殖魚類的繁殖季節為每年4月至5月,此時,魚的攝食度不強。
總之,魚類不吃或吃得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單一原因和多種因素,我們需要分析、判斷并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9.有害藻類
特别是,一些不易消化的藻類,如裸藻和藍藻,在攝入後不能及時被體内吸收,從而影響魚類的進食。
同時,一些藻類含有毒素,像微囊藻等,會刺激魚的腸道,使腸道發紅,引起腸炎甚至中毒。
10.用藥所緻
在養殖過程中,如果使用殺蟲藥來控制蟲害,會導緻藥物在殺死寄生蟲的同時也會影響魚類的神經系統,影響攝食。
11.換料引起
如果長時間使用同一種飼料,突然換料會引起魚的不适和應激反應,導緻食物攝食量減少,甚至不吃食。
12.溫差過大造成
秋天,晝夜溫差太大,白色天氣溫度高,水溫也高。晚上,溫度急劇下降,導緻地表水溫急劇下降,水密度增加。
然而,底部的水溫相對較高,密度相對較低,這導緻上層和下層的水體對流。
底部無氧水将池底的大量殘餌、糞便和其他有機物帶到上層,使水變得渾濁。同時,有機物的分解消耗氧氣,使整個水體處于缺氧狀态,從而影響魚類的攝食。
可能會發現,魚通常早上吃得不好,下午吃得較好,主要原因是水中的溶解氧在上午比較低,尤其是在早晨。
魚吃得不好,經過中午陽光照射後,水中的溶解氧由于藻類的光合作用而上升。
這時,魚開始攝食,此時,養殖朋友喂料心切,渴望彌補早上魚沒有吃的料,因此喂食量比平時大。
晚上,水中的溶解氧開始下降,由于魚吃的太飽,飽食的魚會增加消化過程中溶解氧的消耗,水中缺氧會降低餌料的消化率。
同時,它會增加排糞量,這将增加污染水體後造成第二天早上不吃食的可能性。
此外,如果夜間溶解氧通常過低,則魚所攝取的飼料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直接排入水中,造成餌料浪費,增加餌料系數。殘留的誘餌和未消化的糞便将進一步惡化水質并形成惡性循環。
本文轉自水産抗蟲聯盟微信公衆号,想要了解更多水産養殖技術可以關注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