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植樹節,真是适合發自然觀察筆記的日子。
這一周北京的氣溫持續增高,白天溫度在15度上下,甚至最高時又到20度了,晚上也超過5度,但因為靜穩天氣,持續霧霾天,空氣污染嚴重。然而大院兒裡的物候并沒有因為霧霾而延誤,星期三一來就看到了西門的連翹開花了,在即将綻放的玉蘭下,一叢蒲公英搶了先機,東北角的雪松下成片的早開堇菜也在本周綻放,早春的野花們正迫不及待地宣告春天的到來。
東北角牆根的兩株蠟梅雖然花有點幹巴巴,但經曆了上周的雪凍如今依然還在開放。
周三,連翹有幾朵從骨朵狀态搶先打開,還稱不上完全開放,但是半開狀态跟全開狀态又是另一種美。下周應該就會真正開放了。
這顆蒲公英有點發育不良,有一部分舌狀花沒有打開。去年京野花的時候無數次聊過菊科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朵花”其實是由數朵舌狀花組成的頭狀花序,那些被我們認為是一枚花瓣的其實是一朵完整的花。
一棵蒲公英往往會生出數個花亭,剛才開出的花旁邊有一朵即将綻放的。可以看到分層的苞片由綠色到紫紅色的過渡。
上周還隻有葉子,這一周氣溫上升,周三的時候早開堇菜的花苞突然就密密麻麻地長出來了。早開堇菜絕對算是北京早春地面的“霸王”,分布廣,開花早,顔色豔,造型也好看,是我特别喜歡的一種鄉土野花。基本上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小區每個單位都能找到它。
這朵還未開放的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花後邊的粗管狀部分,末端微微向上翹起,這個部分在植物學中被稱作“距”。距的産生跟植物進化有關,絕大多數的距都是為了繁殖而進化出來,在距裡往往有分泌花蜜的腺體,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長度和形狀的距,起到了選擇傳粉動物的功能。我們常見的有距的花除了堇菜科堇菜屬之外,還有北京野外常見的翠雀、耧鬥菜、紫堇等。
果然,周四再來就找到第一朵開放的早開堇菜了。昨天看過我推送的會發現我家樓下開的早開堇菜的花顔色深不少,而單位這棵顔色淺,而且花瓣是紫色到白色的過渡色。
這張特寫可以明顯看到喉部的紫色條紋,這被認為是一種吸引目标傳粉動物進入後部花距的“交通引導線”。
雪松下堆滿了枯黃的松針,一些野草也在其中萌發。這一叢可能是石竹科的繁縷或者同科不同屬的鵝腸菜,因為被有明顯柔毛,所以鵝腸菜的幾率大點。 靜等花開吧,希望不要被鏟掉,不管是繁縷還是鵝腸菜,都是滿清新可愛的小白花。
春天在北京的土地上特别常見這種造型的野草,基生葉蓮座狀,葉片羽狀或齒狀的深裂或淺裂,比如十字花科的荠菜、獨行草,而菊科則更多,蒲公英、尖裂假還陽參,而且這些植物基生葉的個體差異也大,所以區分起來其實很難,用我咨詢的花友說,這隻能看經驗,也就是植物圈裡常說的“看氣質”。比如上面這叢跟下面兩叢,看上去差異夠大吧,結果求了花友幫忙辨認,三張同為尖裂假還陽參,真是讓人頭大。
本周還有一件“大事件”,那就是芍藥出土了。嫩紅色的小芽看上跟我家最近吃的仔姜的嫩芽一樣。大自然中很多植物的嫩芽都呈紅色而不是綠色,是因為剛發的芽依靠的能量來自于其他部分,比如根部積累的澱粉之類的,葉片并不能生成葉綠素,而植物本身含有的紅色花青素就決定了新芽的顔色。秋天很多樹葉變黃變紅其實也是這個原理,葉綠素死去,花青素占了上風。
在雪松區的地面也有類似的紫色的苗出土,或許是玉簪,不确定。
東側樓靠牆的薔薇已經綠葉繁茂,春意盎然。據記憶可能是七姊妹品種,這個品種是野薔薇的園藝變種。
薔薇們的果子異常鮮豔,仿佛是剛長出來的一樣。
靠牆生長的更大宗植物是尚未有返青迹象的地錦(爬山虎),因為枝葉幹枯,牆體空隙處可以找到很多動物留下的巢穴,這個看上去可能是某種馬蜂的窩,等夏天枝葉繁茂,根本無從觀察到這些隐藏着的小秘密。
好了,這是雖然持續霧霾但生機勃勃的一周,本周的自然觀察以“局貓”戲春圖為結束吧。
一隻白底黃花跟兩隻橘貓應該是一家子,它們仨是這兩年我們大院的流浪貓“主人”,兩隻比它們其實來的早的黑貓被它們欺負得經常跑到外面的院兒裡活動。
這隻橘貓最瘦,但是是最受同事們喜歡的一隻,完全就是一隻寵物貓的習性,完全不怕人,随便撸,每天中午午飯時間都能看到很多人在逗它。此時它正在被人圍觀,但依然坦然自若,拿旁邊新種的紅王子錦帶蹭癢癢。
周五期待已久的春雨總算降下,在清除連續一周的霧霾天氣之外,也為早春萌發的植物們提供寶貴的水分,相信下周春花将更加旺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