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河北寫了兩首思鄉詩,都很感人,您喜歡哪一首呢?
一首是《除夜宿洺州》。
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
蕭條歲除夜,旅泊在洺州。
另一首是《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我們先來讀一讀,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白居易
(1)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遊。
關西,這裡就是指長安。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成長在江蘇,後又住在長安。
詩人用了“寄”字,是寄居他鄉的意思,也就是想表達長安并不是他的家鄉。
這一句隐含了漂泊之苦。
身為河北遊,是說自己卻在河北漂泊。
從“遊”字,我們知道詩人漂泊在外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很長時間了。
這一句又是在說漂泊之苦。
大家看,這兩句話的感情有疊加:現在的居住地本來就不是自己的家鄉,而現在卻還要在外漂泊。
因為感情的疊加,所以詩人的漂泊之苦增加了一倍。
邯鄲市
(2)蕭條歲除夜,旅泊在洺州。
蕭條,是指寂寥冷清。
歲除夜,是指除夕夜。
泊,是指暫時停留。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寂寥冷清的除夕夜,我暫時旅居在洺州。
我們知道,除夕夜是團圓之夜,怎麼會冷清嗎?
很顯然,别人不冷清,是詩人感覺到冷清。
詩人用蕭條來形容除夕夜,是為了襯托詩人心中的冷清。
除夕夜不能回家團圓,漂泊在外的詩人心中很孤獨,這也是漂泊之苦。
洺州,在河北。
旅泊在洺州,是對“身為河北遊”的一個具體描述。
但是通過“泊”這個字,我們知道詩人是暫時停留在洺州,他很可能還要去河北其他的地方。
這又一次增加了詩人心中的漂泊之苦。
(3)整首詩的感情
大家看,這首詩雖然隻有四句話,但每一句都在寫漂泊之苦。
正是這層層累加的漂泊之苦,側面表達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我們要看到,詩人的思鄉之情是因長期漂泊所産生的,并不是在除夕夜突然産生的。
今日的邯鄲市
(1)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詩人晚上住在邯鄲的驿館裡,恰好今天是冬至。
冬至,也是團圓的節日。
“影伴身”,隻有自己的身影相伴,說明詩人很孤獨。
詩人的孤獨感是如何而來?
因為今夜是冬至,不能和親人團圓,所以産生了孤獨感。
這也從側面表達出詩人的思鄉之情。
大家看,詩人的思鄉之情是因冬至這個節日而産生的。
(2)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想想此刻,家人深夜應該都坐在一起,還挂念着在外遠行的人。
很顯然,遠行的人指詩人。
這兩句是從對方着筆,不寫自己如何思鄉,卻寫家人如何思己,這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異曲同工。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會比較含蓄,同時把自己的思念轉變成雙方的思念,增加了思念之情。
邯鄲廣府古城
(1)時間和地點相同:都是在河北,都是在團圓佳節的夜晚。
(2)表達的感情相同:都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3)寫作手法相同點:都沒有直接寫思念家鄉。
(1)感情的來源不同:
《除》詩中,詩人的思鄉之情來源于長期的漂泊;
《邯》詩中,詩人的思鄉之情來源于節日。
(2)寫作手法不同點:
《除》詩中,詩人用長期的漂泊之苦來側面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邯》詩中,詩人從對方落筆,不寫自己思鄉,而寫家鄉的親人思念自己,也是從側面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3)感情增加的方法不同:
《除》詩中,詩人分四次将漂泊之苦進行了累加,增加了思鄉之情;
《邯》詩中,詩人将自己的思念,轉變成雙方的思念,也增加了思鄉之情。
那麼,您更喜歡哪一首詩呢?
歡迎留言一起讨論哦。
今天我們就簡單分享到這裡,謝謝您的閱讀!
我是沉于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