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是掃樓式籌款嗎?近日有媒體報道,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通過“掃樓”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且地推員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還有末位淘汰機制水滴籌官方回應,稱這是“部分地區個别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嚴重違反了水滴公司價值觀、準則及相關規定,調查清楚後将給以嚴懲”同時還宣布暫停線下服務團隊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水滴籌是掃樓式籌款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有媒體報道,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通過“掃樓”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且地推員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還有末位淘汰機制。水滴籌官方回應,稱這是“部分地區個别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嚴重違反了水滴公司價值觀、準則及相關規定,調查清楚後将給以嚴懲”。同時還宣布暫停線下服務團隊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然而,事件持續發酵,陸續有醫院工作的網友出來反映,自己所在單位都曾有過這些籌款平台人員出沒,不勝其擾。有較大的線下團隊規模,按單提成和末尾淘汰機制催逼……僅是“個别違規”的說法是無法服衆的,甩鍋給“部分地區個别線下人員”,更是無法讓人看到水滴籌的誠意。
當然,我們不能說水滴籌的線下團隊都有問題,但要保證其實現良善初衷,企業最起碼要拿出健康的制度保證。如果線下團隊是如水滴籌解釋的,隻是立足于幫助那些不懂網絡運作的患者,那就是近乎公益組織的服務性工作。對這樣的工作,完全不應該使用末尾淘汰或者按單提成的商業激勵手段,因為這容易導緻工作目的和方式的異化。
哪怕退一步說,考慮到水滴籌企業身份,寬容理解其建立的激勵機制,最起碼得有配套的内部監督,線上審核必須嚴格。如果能把住審核關,那線下團隊的造假就無法得逞。事實上是,地推員們對募捐金額填寫随意,對求助者财産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隐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一個籌款平台最基本的事實把關都做不好,頻頻被曝光争議性的籌款事件,本身就足以證明,個案背後存在組織化的、深層次的漏洞。
明明是企業模式缺陷,甩鍋給了“個别線下人員”,也就意味着,沒有徹底的反思和改進。水滴籌等類似平台,最初本來飽受社會贊揚,被認為是新技術行善的創新之舉。但最近幾年來,随着騙捐事件頻發,人們也在重新審視這一創新之舉。新技術是能降低求救的門檻,但如果平台不能守土有責确保事實底線,那就會提高社會行善的門檻。再有人在平台衆籌求救,就将沒人信任、沒人轉發、沒人捐款,技術再先進也是白搭。
從末尾淘汰等考核機制看,水滴籌此前顯然更傾向于把衆籌也當生意在做,盡管他們不提成,但可以把用戶和流量轉化為保險等商業收益。既然做生意,就勢必要考慮成本,利潤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企業加大投入提高審核把關力度,顯然是吃力不讨好。但現實的矛盾在于,水滴籌的聲譽很大程度來自于慈善領域,如果他們僅僅把善事當做生意的一部分,一旦善事做砸而砸了自己的招牌,别的生意還能持久健康做下去嗎?可見,如何重新定位衆籌業務和企業所扮演的角色,這将決定水滴籌接下來往哪走、能走多遠。
所以,這次“掃樓事件”最需要反思的,是水滴籌到底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能否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問題。在過去一些騙捐事件發生之後,水滴籌曾一再解釋過,他們不是慈善機構,隻是搭建網絡互助平台,他們不從善款提成手續費。盡管這種專業區分有一定道理,可是在公衆眼裡,這類籌款平台就是在做“好事”,就是應該對發布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無論是打車平台,還是民宿平台,還是互助平台,都不能把責任留給用戶、把利潤和流量留給自己。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公益的擦邊球打不得。該如何做,該如何發展,我們相信水滴籌是能夠看清楚的,我們期待其用務實的行動來展示自己的誠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